传统文化:解说《黄帝阴符经》之一
《黄帝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 诸葛长青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 执:持也。
天道运行,阴阳造化,消息盈虚,日往月来,因之有昼夜寒暑、风云雷雨之象者现,万事万物因之有生长、收藏、成败、兴衰、吉凶、祸福之形者着。故天地有尊卑、上下之别;万物有荣辱、贤愚之分;阴阳有动、静之常,物有行、止之规。阴阳动静不失常者,天道清明,地道遐昌,四时顺序,风调雨顺,物自然安泰。人为万物之表率,人的动止默契天机,如不失规者,居必公正,柔弱仁慈,和善谦让,则自然坎离交会,阴阳相合而相生,五脏六府自然调泰,百骸九窍自然通畅,身躯健壮,性命永固,不求长生,自然长生。在国与天下者,若上下相宜,必然国安民丰,天下太平。相反,如失规者,人心昏乱,放僻邪侈,横暴刚戾,以致水火不济,阴阳不调,母子脱离,神气失守,万魔来攻,百病缠身,定会短命夭寿。既此,欲理身、理家、理国,必观天无思无为自然的运行之道,阴阳动静的自然之常,持法依令而行,万事之理皆毕于此,是为至筒至易,不劳心力,最为完备,最为稳妥,尽善尽美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除此之外,别无二法,故谓之“尽矣”。《周易·系辞·上传》中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占,原始反终,故之死生之说。”《下传》中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太平经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中说:“故顺天地者,其治长久,顺四时者,其王日兴。道无其辞,一阴一阳,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乱,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详思此意,与道合同。”由此可见,上古圣君明王,无不是体天法道,遵自然之使令,效阴阳之动静,暗通神明的造化之德,以此作为法则而修身、治国。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 贼:损害,偷夺。 * 见:察觉,意识。
在天道运行、阴阳升降造化的过程中,无思无为,自然而然散发出生成万物的五类物质元素。这五类物质元素,统称为“五行”。五行有质有气。其质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质是造就各种物体的元质。其气为风、寒、暑、湿、燥,这五种气是天地生化万物的元气。它的运化次序就是春、夏、秋、冬,再加上一个长夏,即五季。如春为木,木能生火,故火者应于夏季,火能生土,土应于长夏;土能生金,金应于秋;金能生水,水又应于冬季。这是五行根据五方运化为五季的顺生之序。它的方位即东、西、南、北、中。由此五类元素生成的事物就有青、赤、白、黑、黄五色,发出的声是宫、商、角、征、羽五音,其味为酸、咸、苦、辣、甜。事物本身的变化过程则是生、长、化、收、藏。应之为人身,则是心、肝、脾、肺、肾五脏,眼、耳、口、舌、鼻五官,形体为筋、骨、肉、皮、脉,情志为怒、喜、思、悲、恐。在人伦规范则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万物不知不觉,时时刻刻被此五类长生保养和偷夺耗损着命体。物物不同,事事不等,轻重亦不一,故长生养护和偷夺耗损的程度也不一。只许顺从,不许违逆。如逆为杀,是衰亡,也就是说,被此五类夺取耗损了生命。如天道逆就自然出现兵饥、水旱、蝗疫之灾。如顺,就是生,是昌盛,也就是反被人偷夺吸取了此五类的精气得以长生。因在暗处互为偷夺,故称“五贼”。人能体察此五行顺逆的生杀之机者,就能昌盛。故曰:“见之者昌”。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五行顺逆的生杀之机,小则在身内之心,大则布施于天地之间。善于用者,则能盗天地之气,夺阴阳之造化,这样就能长生久视。不善于用者,反被夺去其生命。如五色和五音、五谷、五味之类,善于用者,以适宜等量恬淡为上,如此则能明目畅晴,调和心性,滋养肠胃,使人身形健壮,心情愉快。不善于用者,以浓厚利欲为快,如此不但无益,反致目炫匿情,昏乱迷性,破肠伤胃,以致身形枯竭,心情苦闷,不知不觉又被此五贼夺去自身的命体。故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能觉悟体察五贼顺逆的是心,故谓“五贼在心”。又如五行顺,则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盛。如五行逆,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四时不节,说冬又是热,说夏又是冷,水旱不均,阴阳不调,寒暑错乱,以致草木不生,万物枯败,瘟蝗饥寒并起。此谓“施行于天”。
人类亦然,人与人之接,国与国之交,如仁、义、礼、智、信此五常失调(逆),国必互侵,人民不安,社风不正,盗贼四起,以致天下不泰,上下不宁。如仁、义、礼、智、信五常适宜(顺),必政通人和,官清民安,乡邻和睦,万民安乐。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 宇:四方上下,即空间。 * 宙:古往今来,即时间。 * 在乎手:自由掌握。
在大寰宇内,古往今来,盛衰交替,荣枯变迁,生死存亡,千变万化,总归阴阳升降所定。既此:祸福自取,生死由我。将此意以八卦中坎、离二卦的纵向交互变化,试论生杀之理。“坎”“离”二卦在天则象征着日月,在地则象征着水火,在气则象征着阴阳,在人则象征着男女,在身则象征着精气与心神。
“坎”(水)置上,“离”(火)在下,其象为�,是为水火既济。“既济”即达到目的成功之意。从卦的整体看,是将炎上的火性置之于下,流下的水性置之于上。是水火相交相合之意。从奇偶爻位来看,是阴爻在偶的位置,阳爻在奇的位置,说明阴阳奇偶均得正位,此意在人则象征着男女正当相亲相爱,不愿舍离,其中有着无限生化的妙用。在人身象征着精气与心神和合相交,神气相守,母子相依,如此“神依形生,精依气盈”,可使人身的寿命“不雕不残”,犹如松柏,永远长青。
离(火)之性,本轻浮易于炎上,再置之于上,坎(水)之性,原重浊易于流下,再置之于下,其象则为 �,以致水火未既,“未既”即不能达到目的,也就是不成功的意思。从卦的整体看,火炎上,水流下,火水不交,阴阳两分。从爻位上看,阴阳奇偶均不得正位,此意在人则神气失守,母子分离,阴阳不调,百脉枯竭,以致疾病短命。
若要了达人身的坎(水)离(火)交会,神气相守,阴阳升降的妙用,乾坤由自扭转,坎离任我抽添,故古人云:“若要了这阴阳理,天地都来一掌中”。因此说:“宇宙在乎手”。阴阳的造化之机,我身俱备,常言道:“人身虽小,暗合天地”。故曰:“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人禀天地正气而生成,生成之后,人又是天地的一小化身。天地的空间为太空,太空中一点不昧的虚灵,即天性。此性常清常静,无情无意,无思无为,但它应变事物无有休停。此性应之于人,即为人心,人心因有情有意,想思有虑,时时在动,故谓“人心,机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道,是万物的主宰,故欲得人类社会的太平,人身自我身命的安宁,必须返本归根,依循常清常静、无思无为、无情无意的天道。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
* 发:起始。 * 杀:异变。 * 机:事物的变化因由。
阳气闭塞,阴气盛行,天地昏冥,旱涝不均,四时不节,怪异滋生。龙蛇本是阴性之物,弃渊穴而起陆。虫鼠狂荡,豺狼当道,瘟疫流行。
人发杀机,天地反复。
正气下降,邪气上升;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忠良遭殃,权奸擅威;贤人退隐,好雄当道;志士回避,贼寇猖獗;愚顽作孽,世风淫乱;民情乖戾,生灵涂炭,百姓思乱;大小颠倒,是非混淆。此为“天地反复”之意。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待天人杀机合发的时候,天灾人祸并起,物极必反,乱极必治,是否极泰来之象。此时,万般的变化已到极点,均在归宿,圣人依其理存其势,大显德威,奠定新的治理开端。此谓:“万变定基”。《六韬·武韬》中说:“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人性即天性,禀太空虚灵厚者,其性聪而巧。禀太空虚灵薄者,愚而拙。欲得静养天真,全身远害,最宜身藏其巧,待时而动,随机应变。故老子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又曰:“光而不耀”,与此意相通。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人身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九窍。人身所遭遇的邪恶、灾祸,虽由此九窍而招,但其最重要的是由眼、耳、口三处而定,此三窍妄动则招邪,三窍镇静则清平。眼观而神驰,耳听则精散,口开则气耗。三者放荡无羁,足使心神燥动不安。三者恬淡自然,心神自然清静。故老子曰:“塞其兑(口),闭其门(耳、眼),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意即:紧闭三要,性体才能清静圆明,不劳心力,万事自然顺成。如放开三要与世情相接相济,反将圆明的体性沉沦于尘网之中,以致终身苦役,劳苦不休,直至于赘累而身死,其心神随之亦消散,虽有神医,岂能扶救?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 溃:破散,败亡。 * 奸:喻人的情妄与机智。 * 国:喻人身。
火生于木,木生火后,木又被火焚烬。七情六欲的兴作,心地的知觉,九窍的感应,皆依于身内的一点真性。人因贪妄世情过甚,其清静圆明的性体,又被七情六欲掩盖。既此,涤洗七情、妄行,返情归性,身命方可坚固。国除好妄,国政才能安宁。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睿通渊微,恬淡世情,看破红尘,视功名利禄皆为幻影,故远声色,去货利,“少思寡欲,见素抱朴”,塞兑闭门,含养天真,除情遣欲,返情归性,修性炼命,与道合真。如此知之修炼者,方可谓之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