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叶曼居士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好好发扬......:叶曼居士说“对传统文化不精通,我们研究得不够深、不够细、不够精、不够通。又因为这个时代比较注重多学科,知识结构多元,对传统的东西,很少人能够穷毕生精力,很少有这样远大的志向,真正对传统文化下很大的功夫。”
---- 诸葛长青
8月27日北京龙泉寺迎来95岁高龄的国学大师叶曼居士。龙泉之声网站筹建期间曾经报导过叶曼5月底为四川赈灾募款义讲《中华三宝---儒释道》,并为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的叶曼开辟专栏。奥运闭幕式刚刚结束,叶曼表示想到龙泉寺参访演讲,受到师父等的热情接待。双方并针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展开精彩对话。
叶曼说:“1989年,朴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邀请我回国,头一次在中国佛教协会讲《心经》。朴老讲到保存着房山石经的云居寺,我看到云居寺在二战时被炸毁一直没有修复,当下便发愿,重修云居寺。我到处演讲,讲中国的石经文化,筹集到32万美金,实现重建云居寺的愿望。现在不仅盖好了,而且在挖地的时候发现了佛舍利,又在右边盖了佛舍利殿。后来我每年回来,都会到寺庙看看,每次都有五、六十人来。”
叶曼生于1914年,1939年毕业于北大法学院经济系,曾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中年学佛后曾亲近南怀瑾、陈健民、赵朴初等大德,对东西方文化、哲学与宗教的比较与融合有独到的实学、实感与实悟体验,是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
师父向叶曼介绍陪同的法师:“他们一个毕业于清华、一个毕业于北大。”
叶曼说:“清华是我最想去的学校,但发榜时没找到我的名字。北大也没考上,数学考了十几分。只考取了北师大,都上十多天的课了。有一天,正上俞平伯的考据课时心想:国学要这么学就太痛苦了!这时有人敲窗户,是来找我的。原来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之先生看到我的一篇文章,问‘这人来了没有。’于是就把我找回北大。”那个年代,叶曼听过课的北大教授个个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家:“ 钱穆先生讲《通史》,不但小礼堂挤得满满的,窗台上都坐满了人,好像北京所有的大学生都去听他讲《通史》。钱穆没有讲义,也没有参考书,也不写黑板,穿一个长袍,就这么随口讲;还有闻一多先生讲《楚辞》;胡适之先生讲《中国哲学史》;还有陶希圣先生,讲古代的社会思想史,这些都很精华。奇妙的是,50年后,我收到清华当年的录取信,上面还有我的学号,他们一直追我追到洛杉矶,问这个学生怎么50年一直没来报到。如果我当年去了清华,我的婚姻,人生道路都有可能很不一样。所以北大也好,清华也好,咱们都算先后同学。”叶曼看着陪同的两位法师说。
谈话中,叶曼不住地赞叹:“龙泉寺是修行的好地方。这里法师很年轻就出家,学历很高,素质很好。了不起!师父年轻,领导得很好,还有古石桥、古树、古建筑所展现的悠久历史,都让人感动。这儿空气好,景色也好,人杰地灵。在这儿修行真是很大的福报。”她从包里拿出一份行程规划表,说:“师父这宝刹好啊,此行安排得这么认真。现在人们爱犯的毛病就是马马虎虎,这么认真做事没有做不成的。世界上,最聪明的是中国人和犹太人,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160年,现在终于可以吐口气了,外国人从前不懂中国人,以为中国人现在还弄个大辫子什么的,无知到极点。现在不得了了,奥运会一完,一片好评,都转过来了。”
师父说:“西方注重人权、个体;东方注重团队,注重集体。是有点差异,这次奥运会充分显示出来。”话题转到刚刚闭幕的北京奥运会上。叶曼的助理们很自豪本届奥运办得很成功:“开幕式简直像梦回唐朝似乎的,恍如万国来朝。”“这是个缘起,传统文化复兴拉开了序幕。” 师父则认为,奥运开幕式,看起来气势宏大,但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人文奥运中的‘人文’、中国的‘人文’它指的是什么?怎样和时代契合,哪些是这个时代能够发扬,能够值得别人学习的?又有哪些内涵可以展示?怎么展示我们的人文历史?人文不仅是四书五经这么简单,它的时代性,传统文化的时代性、特征如何来表达?这些都很重要。”
当今社会有一个怪异现象:从小学到大学,大家都把英语当成一门重要的学科来学,但在美国、欧洲这些国家,从来不考汉语。中国把英文念得很好的,但实际上,我们研究、开发、创造能力并不特别高?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汉语,但是美国、欧洲的有些汉学家的中文水平比我们还高,比如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里面引用了很多史料都是很多人从没有听说过的。师父做了层层剖析:“因为我们对传统文化不精通,我们研究得不够深、不够细、不够精、不够通。又因为这个时代比较注重多学科,知识结构多元,对传统的东西,很少人能够穷毕生精力,很少有这样远大的志向,真正对传统文化下很大的功夫。”师父说到另一个原因:“我对图书市场很关注。现在出版的图书有不少是拼凑、大而空,大而不当的东西,一大堆全是拼凑;要么很多古书,全印在一起。文学作品有思想性的就更少。要出些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很不容易。”
师父指出:“现在国家注重传统文化,我们搞传统文化的这些学术,教育、文化界的人,怎么把传统文化重视起来,弘扬起来,需要好好研究?任务很重。因为搞研究的东西太功利化不行。过去儒家文化兴盛靠宗法制度,如果没有宗法制度,儒家文化要推行也难。儒家文化注重血缘,注重人伦,‘老吾老,幼吾幼’,现代人际不同与过去的传统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过去农业时代一个村子500人都是一家,现在一个城市的人来自世界各地,所以必然要有新的伦理。但中国人的血液里挥之不去的亲情、伦理几千年,这时候遇到了时代的新问题。传统文化遇到时代巨变的一个新问题,就会产生矛盾。农业时代,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主要因素靠人力,人越多越好,所以人是第一位的。进入工业时代全变了,靠经济、靠科技,看你的科技是不是发达,机器设备是不是先进,当然科技与人也有关系。信息时代与工业时代又不同,靠传播。信息不存在成本问题,一个信息发布出去,可能作用就不得了。反过来说,我们好的东西传不出去,作用就很小。如果不掌握网络,信息传不出去,人家不知道,我们存在的意义、价值就有限,作用就有限。所以必须要在信息时代拥有一席之地,把我们的声音传出去。看西方搞对话,就是在掌握话语权,实际上是传播他们的文化,把他们脑筋中的符号发布出去。比如中国加入世贸,就要遵守规则,而这些规则是由他们来制定的。”
今年两会,师父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在人民大会堂作了《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发言,强调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当天,龙泉之声网站开通以及《和尚博客》7册全套书籍首发出版等活动,旨在弘扬以佛法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此一宗旨亦是叶曼毕生的心愿。叶曼说:“我是时时候死,步步求生。只要一息尚存,就不会浪费一分一秒。”她有个十年计划,还要为宣传佛法而世界各地奔忙。叶曼为此孜孜不倦;希望将自己的满腹才学、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奉献世人。
师父称赞叶老了不起,“都95岁了,弘法热情还那么高,对弘法乐此不疲。是有人生宗旨的人。”一个近百岁老人,还有这样的热情,反观我们很多人岁数不大,心都硬化了。我们这些晚辈,更没理由消极懈怠了。
与师父共进午斋之后,叶曼下午在寺院佛堂里进行一场题为“以佛法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的讲座。叶曼女士以数十年对儒、道、佛文化的深刻体悟,为僧众与常住义工们讲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妙义,整场演讲成为一次人文思想的盛宴。演讲之后,学员们还与叶曼女士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 叶曼简介
叶曼,本名刘世纶,祖籍湖南,一九一四年生,是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其父是世家子(显贵人家子弟),与王云五、韩德清是结拜兄弟。叶曼从小就聪慧过人,幼承庭训,六岁以左传开蒙。一九三五年,就读于北大法学院经济系。
大学毕业后,叶曼与同年考入北京大学的同学,当年的全科状元田宝岱结为伉俪。后随身为外交官的夫婿,作为大使夫人辗转于美国、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地驻外总计二十五年,后旅居美国洛杉矶。叶曼接触过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不同西方宗教,后并研学佛教、道家、儒家多年,对东方和西方文化、哲学与宗教有独到的见解。中年为明了生死而学佛,先后师侍南怀瑾先生、陈健民上师等大德,屡有所得。
六十年代,叶曼为传播中国儒、道、佛三大文化在台湾成立文贤学会。七十年代,在美国洛杉矶位于哈冈的家中成立文贤书院,每周六免费开讲《四书》、《道德经》、佛教的故事等课程,身体力行,为海外侨胞讲说中国文化,期能带动更多修心向学的风气。
八十年代中,叶曼居士当选世界佛教友谊会副会长,期间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成为挚友。一九九二年,叶曼获得世界佛教协会及二十七国代表参加的佛教大会赠予的金奖。叶曼曾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妇女杂志主编,并以叶曼信箱为读者所称颂。叶曼传承国学各类经典课程数千讲,并着有多项著作文集,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来自学诚法师博客)
(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诸葛长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圣贤 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 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国学传统文化研究
诸葛长青: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中国梦】
学习圣贤,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葛长青,祝你成功!
(诸葛长青邮箱: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简介:诸葛长青,中国国学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者,愿与天下志同道合者一起“学习圣贤、弘扬善德、振兴中华、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