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十大民营企业家
【华商档案】
明清以降,中国朝廷的抑商政策有所放缓,就在尚嫌狭窄的空间里,民营商业就像野草一般生长起来。几百年间,这些善于经营的商人们不断拓展自己的实业,并凭借自己财富的力量为中国的民营企业争取到一片生存的空间。时光流逝,他们的身影亦渐渐消失于历史的烟雨之中。然而,他们的创业故事、营商谋略、浮沉轨迹,却一直流传于坊间,成为中国商业史上一段灵动的记录。回望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咀嚼他们令人怀想的故事,对于今天的民营企业家而言,亦不失为一种温故知新的体验。
在洋务运动中成长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强调兴办近代民营企业,中国由此诞生了一批商办的近代企业。
1盛宣怀:显赫于晚清的企业家
盛宣怀(1844一1918),字杏荪,号愚斋,江苏武进人,淮系洋务派的主要人物,李鸿章手下的红人。他借洋务运动发家,是晚清最有能力的企业家,我国许多近代民用工业和商业企业,都是由他创办的。
到清朝末年,他掌握了全国的航运、铁路、电报、冶铁、开矿、纺织和金融等大权,显赫一时,炙手可热。盛对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最大的贡献是把股份资本的观念引进轮船招商局的运作中,使有别于庙产股份(当时社会普遍的集资方式)的商业股份,被活跃地交易起来,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2胡雪岩:二品红顶商人
胡雪岩(1823—1885),名镛,字雪岩,安徽积溪人,清末大资本家,近代全国闻名的“红顶商人”,依附洋务派实力人物左宗棠。
1866年胡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又为左宗棠办理采运事务,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代借内外债1250余万两。他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在杭州开设庆余堂药店,博得“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的美誉。其鼎盛时期置田地万亩、拥资产两千余万两(白银),经营领域广达银号、钱庄、当铺、药号和丝业等行业。
3张謇:从状元到实业家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为洋务派张之洞提携,创办通州大生纱厂等企业,成为名噪一时的“状元实业家”。其一生先后创办了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20多个企业。张自称他的成功秘诀是:“无非是时时恃可成之心,时时作可败之计。”
家族企业与近代企业家
明清至民国,家族企业在民营企业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家族企业的成名总是与家族著名成员联系在一起的。
4简氏兄弟:民族烟业创始人
简氏兄弟为广东南海人,简照南,1870年生,简玉阶,1875年生。1905年,简氏兄弟在香港创立“南洋烟草公司”,生产“双喜”、“飞马”两个牌号卷烟,这是由我国民族资本家独家兴办的第一家机制卷烟厂,取名“南洋烟草公司”,1909年,简氏兄弟将公司改组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十分重视技术和产品质量,卷烟吸味和口感均好,价格便宜;同时提出了“中国人请吸中国烟”的爱国口号,为广大海外同胞所接受。
5荣氏兄弟:规模经营的先行者
荣氏兄弟为江苏无锡荣苍人。荣宗敬,又名宗锦,号锦园,1873年生。荣德生,又名宗铨,号乐农,1875年生,是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父亲。
荣氏兄弟先后创建了茂新面粉公司、福新面粉公司和申新纺织公司等三个企业系统及其附属企业,成为中国民族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企业集团。荣德生认为经营企业最重要的是“精神”,“非恃有充实之资本,乃恃有充实之精神,精神为立业之本。”
6华氏家族:富甲西南喜行善
清末民初时期,贵州有个以钱多著称的华氏家族,时人称“华百万”。有人统计,华家投资办厂,捐银赈济,捐资助学,助饱以及被当时的政府和军队索要和借用的款项合计超过二三百万两,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当在亿元以上,可称得上是当时贵州省最富有的民族工商业者。华家企业的发展主要是靠华联辉、华之鸿、华问渠祖孙三代的经营,华家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了上百万的资本。洋务运动兴起之时,华家引入以蒸气为动力的大型机器创办文通书局(后成为全国七大书局之一),这是近代工业在贵州的标志。
除盐业外,华家还开办酒房,树立了贵州茅台的世界名酒地位。
“中国的摩根”与“中国商父”
旧中国最繁华的城市是上海,那里是近代民营企业家诞生的沃土。南京路上,马应彪与陈光甫成了钱王与百货王。
7陈光甫:旧中国的钱王
陈光甫(1881-1976),原名辉德,字光甫,江苏镇江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商学学士学位。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银行总经理。被后人誉为“旧中国最成功的银行家”,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摩根”。
陈光甫在20多年间,将资本不足10万元的“小小银行”,发展成为旧中国最大的私营银行,这个成就与他引进欧美近代银行的管理方法息息相关。陈根据美国银行的服务精神,提出“顾客永远是正确的”、“顾客是衣食父母”的口号,重视员工的服务态度。
8马应彪:民族百货业先驱
马应彪,1864年生,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1899年,创办了香港第一家华资百货公司———香港先施公司,它是我国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之一,也是我国华商创办的第一家近代化百货公司。马大胆引进外国百货店明码实价的销售方法,倡导“不二价”制度,跟中国的“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传统背道而驰,引起商界的巨大反响。马应彪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商业习惯,开风气之先,揭开了中国百货业崭新的一页:不二价,首用女售货员。为此,马被称为“香港商父”乃至“中国商父”。[曾冬梅]
民商赞助朝廷的两种结局
明朝时,周庄出了个第一富人沈万三,此人富到要帮皇帝筑半边的都城城墙。几百年后,在沈万三的流放地诞生了一个“钱王”王炽,一样的富可敌国。“钱王”也给朝廷大把银子,还被誉为“国库”。
9沈万三:明朝第一富豪
沈万三,名富,字仲荣,江苏周庄人,排行第三,吴人呼为沈万三,万三是巨富的别号,沈被称为明朝的第一富人。形容沈万三“富可敌国”最常用的故事便是与明皇朱元璋“对半筑城”了。筑南京城时,沈万三不仅比朱元璋早三天完工,而且还要求犒赏三军,这种豪气引起了朱元璋的嫉妒,称之为“民富侔国,实是不祥。”朱对其课以重税,并诬其谋反,将沈流放云南,家产充公。
10王炽:“清廷之国库”
王炽(1836—1903),字兴斋,云南弥勒县虹溪人,被称为“云南历史上经商达到最高境界”的唯一一人。他先后于同治、光绪年间创设了自己的票号(钱庄):同庆丰、天顺祥。当时人们称北有“晋昌源”、南有“天顺祥”,认为王炽的钱庄足可与山西钱庄相抗衡。他资助过西逃时的慈禧,垫支过朝廷的军饷,还捐银数百万两赈灾,李鸿章称之为“犹如清廷之国库也”。为嘉奖王炽的义举,清廷先后赐他四品道员职衔,恩赏荣禄大夫二品顶戴,诰封“三代一品”封典,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惟一的一品红顶商人。[曾冬梅]
【诸葛长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圣贤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国学传统文化研究
诸葛长青: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国学传统文化学者,智囊顾问,博士。立志“学习圣贤、弘扬善德,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邮箱:zhuge803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