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的理想、卓越的口才、坚强的意志......魅力无限。
----- 诸葛长青(海涛)
自信——魅力型领袖对自己的判断与能力有完全的信心;
愿景——胸怀理想目标,鼓吹未来比现在好,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愈远,奋斗的动能愈强;阐明愿景的能力——魅力型领袖能够以追随者了解的言词解释并说明自己的意象。这代表了他们对追随者需求的了解,和满足这些需求的激励能力;对于愿景的强烈信念——魅力型领袖对自己描绘的未来意象有强烈的承诺,愿意承担高风险、花费高成本、并牺牲个人以求意象的实现;
行为异于寻常——魅力型领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往往被视为是新异、反传统、蔑视常规的,一旦成功,这样的行为会在追随者心中唤起惊讶与赞叹;变革的推动者——魅力型领袖是剧烈改革的推动者,而非现状的维护者;环境的敏感度——魅力型领袖能够对环境的限制与变革所需的资源做出实际的评估。
一个最广为人知的例子是英国二战时期的领袖丘吉尔。丘吉尔有许多缺点,但却身怀两大伟人特质:其一是超乎常人的战略远见,其二是动员追随者时的滔滔雄辩。
先说第一点。丘吉尔对细节的把握也许有时飘忽不定,但他却总是能够清楚地看到未来的方向。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敏锐地意识到希特勒的崛起对欧洲的潜在威胁,并坚定地认为对付这种威胁只能靠抵抗而不是绥靖。这样的观点在很多年都不得人心,但希特勒对捷克和波兰的进攻证明了丘吉尔的先见之明。
丘吉尔甫一上任,就迅速把握住了关键性的一点:英国获胜的惟一可能,是把美国作为盟友带进战局。丘吉尔花了大量时间笼络罗斯福,当美国被日本的珍珠港突袭拖进战争后,丘吉尔的努力终显成效。
至于第二点,英国人难以忘记丘吉尔那些著名的演讲,它们不仅是些词句,它们在当时拥有真正的力量。丘吉尔并非是经选举上台的,那些张伯伦分子也对他身怀敌意,演讲成了他从政和树立权威的利器。
丘吉尔的演讲发表在英国人士气最低落的时刻,他毫不动摇、战斗到底的决心——“如果必要,就打他几年;如果必要,就单独战争”——对英国人的悲观情绪和惊慌心理是一种镇定,对沦陷于铁蹄下的法国人是鼓舞,而对洋洋得意的德国法西斯则是警告和挑战。
这两种领导力,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的能力和有效表达自己的意愿,令所有追随者不仅听得懂也备受激唤的能力,使丘吉尔名垂青史。然而,丘吉尔也暴露出了魅力型领袖的一大弱点:过于迷信自己的领导能力。他没有意识到,大动荡之后的制度会逐渐常规化,因此必然使统治类型从魅力型向法理型转化。人民可能会在对生存有迫切需要之际热情追随一位像他那样的人物,其后当社会和经济需要跃至首要地位时(而丘吉尔没有对满足这些需要做出任何表示),便弃他而去。
不论一位魅力型领袖如何伟大,其领导力最终必然会走下坡路。
聪明的领导人在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后抽身而退,并选择一位强有力的继承人,而且最好发生在他领袖地位的巅峰时刻。魅力型统治将在权力交替时期面临巨大危机的考验。危机的结果,要么是改朝换代,要么是魅力的平凡化,也就是“祛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