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袁世凯:小站练兵缔造中国新军
研究中国军事,有一个人不能提到,他就是袁世凯。今天,我们撇开其他因素,单说袁世凯的军事才能。袁世凯出身军事世家,自幼博览群书、熟练武功,成为文武双全的将才,尤其是他借助天津小站练兵,成为中国近代新军的创始人。中国新式军队的变化,就是从袁世凯开始的。
--- 诸葛长青
在研究中国兵法理论和军事管理学的过程中,诸葛长青发现,有一个人不能越过,他就是袁世凯。这个人,才思敏捷、文武双全,是一位难得将才。正是他创立了天津新军,正是他拉开了中国新式军队的序幕。在读到马樱健先生研究的天津小站练兵史中,可以感到许多历史史实。
据了解,天津市,已经把小站重新开发出旅游景点,让人们重新回味,袁世凯练兵的丰功伟绩。而且,一部名为《小站练兵》的电视短片,全面展示了小站练兵的由来。诸葛长青认为,天津此举很好,可以使人们了解中国军事变革史。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但后来在杨度等立宪人士的鼓惑下复辟称帝被推翻。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家族。父祖多为地方名流。袁家在清道光年间开始兴盛,袁世凯的曾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运总督,也是淮军重要将领,为其家族成员对袁世凯的思想境界有深刻影响。
叔祖袁甲三曾督办安徽团练,累官至漕运总督。父袁保中系地方名绅。叔父袁保庆曾在甲三军中带兵,官至江南盐巡道。
袁世凯自幼过继保庆为嗣子,少年时随嗣父先后到济南、南京等地读书。保庆死后,复随甲三子、户部侍郎袁保恒至北京就读。1876年(光绪二年)和1879年,袁世凯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决计弃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靠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任“庆军”营务处会办。吴长庆为淮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
诸葛长青:袁世凯,喜欢广交朋友,可谓是朋友遍天下。
走进天津小站
关于小站练兵的历史图片和历史图像,在今天看来应该算是比较翔实的了。在津南区小站镇,已经感受不到当年兵戎铁戈、马蹄声声的场面,也已经很难找到当年的历史遗存。但有一座复原的“小站练兵场”四四方方的立在那里,里面复原了当年的主要建筑。在那环城修建的博物馆里,在地下放映厅,你可以完成对历史的初步还原和浅显解读。
同行的津南区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个博物馆是中国军事博物馆帮助策划建立的,里面堪称是一部“中国近代海防史”,诸多的海战、陆战都以翔实的历史图片和图表加以展示,小站练兵是其中重点体现的部分。而那仅仅20分钟的电视片,很多画面是以秒为单位,从大英博物馆里买来的,十分珍贵。
A是什么促成了小站练兵
甲午海战中国海军全军覆没。大清王朝边防整体形同虚设。
十八世纪末的《纽约时报》曾刊载系列文章,描绘西方人眼中的大清王朝。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勋爵的《中国见闻录》中对清朝士兵的描写如下:
在镇江,等待着他们的是声势浩大的军事操演。但是,他们注意到城墙濒临坍塌,这种景象与2000多名士兵随着音乐声在旌旗下接受检阅的场面形成对照。兵士的装备如何呢?是弓和箭,戟,矛,剑,还有几枝火枪。他们戴的头盔从远处看像金属那样闪闪发光,然而人们怀疑它们是用涂了漆的皮革,甚至是用经过烧煮的纸板制成的。五颜六色的制服、衣冠不整的形象丝毫没有一点尚武气派;软垫靴和短裙甚至给士兵们添上了女性的色彩。
清朝的军事力量,主要依靠八旗兵和继起的绿营。然而到了十八世纪末,八旗兵已经名存实亡;绿营兵自乾嘉年间也开始走向衰朽。到鸦片战争时,已经是“兵不见将,将不见兵,纷扰喧呶,全无纪律”了,有事则临阵溃逃,无事则虚糜粮饷。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洋务派“求强求富”的呼声推动下,清政府开始着手对军队进行一些改革。1875年,淮军将领周盛传带领所部奉调屯卫畿辅,由青县马厂移屯小站,扎营18座,开启了小站练兵的序幕。周盛传练兵已经开始注重应用新式武器,并且对成绩优秀的射击手给予重奖。但周盛传的“盛军”在军制上并未改变,仍保持绿营的组织形式,因此在管理上很难与旧军队脱离干系,一些旧军队中的积习仍然存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盛军”虽以新式武器出战,却以全军覆没的结局告终。
中日甲午战争,彻底敲醒了清政府的春秋大梦,“修明武备”改练新军的呼声大起。
诸葛长青:新的历史,都是由几次大的事件引发的。
时任广西按察使胡燏棻是当时主张改练新军的主要倡导者之一,1894年(光绪二十年),清政府命令胡燏棻在马厂训练新军“定武军”,翌年九月移驻小站。“定武军”仿照西法创练新军,聘请德国人汉纳根、史克纳和挪威人曼德等先后为教习,从组织、训练、武器等方面进行改革。、
B为什么选择袁世凯。
受家族熏陶饱读兵法。李莲英暗中鼎力支持。
袁世凯出生于军人世家,叔祖父、养父均系淮军将领。受家族的熏陶,袁世凯从小爱好兵法,经常浏览兵书,书房中摆满了六韬、三略、阴符、兵经新旧各版,常与人纸上谈兵。
诸葛长青:袁世凯,出身豪门,能够熟读兵书,勤奋学习,也属难得可贵。
1881年,袁世凯投靠其养父的把兄淮军统领吴长庆,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次年8月,随军开赴朝鲜,因“治军严肃,调度有方”,24岁即得以同知补用,赏戴花翎,并在军中初露头角。11月,奉命帮助朝鲜国王训练“新建亲军”。后吴长庆奉调回国,袁世凯仍留朝鲜。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决定让袁世凯以“总理朝鲜交涉通商事宜”的名义,赴平壤前线,至东北安东、辽阳一带协助清军前敌营务处,联络各军,筹拨粮饷军械。
1895年4月13日,甲午战争刚刚结束,袁世凯就给军机李鸿章上书,发表了他对时局的看法。这份上书,不但详细分析了清军失败的原因,提出了采用西法练兵的主张,而且陈述了自己“广设学堂、精选生徒,延西人为之师、严加督课、分带出洋游历学习”的军事教育理论。
诸葛长青:此时袁世凯仅仅36岁,能够提出如此见解,已经属于杰出人物了。
此后,袁世凯又多次上书,陈述自己的改革军事的设想,并组织力量将国外的兵制典章、军事著作翻译成中文。他的幕友们为他译撰的12卷《陆军兵书》,共8册,全面介绍和评述了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制度和军事理论。对于这些资料,袁世凯一方面自己潜心研究,加紧学习近代军事知识,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军事思想。另一方面将它们源源不断地呈献给王公大臣,开阔他们的视野,为晚清军事改革作理论和思想的准备。诸葛长青:已经开始吸收杰出人才,成立幕府。
袁世凯与众不同的行为和自成体系的建军思想,得到了众多要臣的赏识,博得了“知兵”之名。1895年12月,经督办军务处五大臣保荐,光绪帝终于把整顿京畿旧军和编练新军“试点”的任务交给了袁世凯,接替胡燏棻操练新军。
袁世凯的女儿袁静雪曾回忆这段往事,爆出另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袁世凯在经办这个差使的时候,深深地知道,当时官场中的惯例,仅有朝中大员对他的推荐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走内线。恰巧他从前在旅途中结识的阮忠枢,这时候正在李莲英的弟弟家里处馆。这个李莲英弟弟的家,实际上也就是李莲英的家。父亲就通过这个关系和李莲英拉上了交情。等到醇王、庆王会同军机大臣保举他来训练新军的时候,西太后很快地就批准了。这件事,李莲英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诸葛长青:广泛的人际关系,造就了袁世凯。
袁世凯对小站练兵时期的各级军官和幕僚,甚至棚头弁目,几乎都能认出他们的面目,叫出他们的姓名,并且还能大致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心性脾气以及他们的长处、缺点。他还特别注意抓住发放饷银的事。为了杜绝过去军营中惯有的一些毛病,如吃空额、冒领等等,在每月发放饷银的时候,他一定亲自点名,按名发给。
诸葛长青:关爱士兵、严格管理,是铁军的基础。
C 怎样孵化出北洋政府
网罗人才普及新军事。重用亲信架构多梯次
袁世凯小站练兵,用人方面不得不提。袁世凯深知靠他一个人的力量练兵是远远不行的,就请来老友徐世昌帮忙。徐世昌来小站后,作为袁世凯的参谋长。徐虽为文人,不懂军事,但他足智多谋,在小站练兵中为袁世凯立下了汗马功劳。
诸葛长青:袁世凯注重吸收人才,人才济济,是袁世凯雄视天下的根本。
既是编练新式军队,就得有懂新军事的人。为此,袁世凯请他的老朋友荫昌为他举荐人才。
荫昌曾担任过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总办,该学堂是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的,是中国第一所以西式兵法培养陆军军官的学校。
荫昌推荐了武备学堂毕业的高材生梁华殿和王士珍二人来小站,可梁到任不久,在一次夜操时失足落水身亡。
接着,袁世凯又从武备学堂毕业生中物色到冯国璋和段祺瑞二人。
冯国璋毕业后留校当教习,但他不安于位,投身于聂士成的武卫军,并参加了甲午之战。战争结束后他到驻日公使馆当武官,考察了日本军事,回国后将自己编写的关于日本军制的兵书进呈聂士成阅览。
聂士成知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正急需人才,于是将冯国璋的书转给袁世凯,袁看后大喜,将冯调到小站任督操营务处帮办兼步兵学堂监督。
段祺瑞于武备学堂炮兵班毕业后,被李鸿章派往德国学习军事,回国后到威海卫炮兵学堂任教师。袁世凯将其调到小站任炮兵营管带兼炮兵学堂监督。
王士珍于武备学堂毕业后,到正定主办随营炮队学堂。甲午之战中带学生入朝参战,后在聂士成军中供职。袁将他调小站后任督操营务处帮办兼讲武堂总教习,后提升为工程营统带。
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三人到小站后成为袁世凯练兵的重要助手,以袁世凯署名的“训练操法详晰图说”一书就出自他们三人之手。
这三个人后来被人们称为“北洋三杰”。除此三人外,袁世凯又陆续调来一些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如曹锟、段芝贵、张怀芝、王占元、卢永祥、李纯、陆建章、鲍贵卿等等。这些人懂新军事,成为小站练兵的重要骨干。
另外,袁世凯还从旧军队中提拔了一些老兵老将到小站练兵。如姜桂题、张勋、倪嗣冲等人。
这些人头脑简单、盲目服从,忠诚可靠,对于袁世凯想把北洋新军培养成一支忠于自己的部队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
诸葛长青:人才济济,事业腾飞。治理天下,离不开人才。历史中,所有成就者,皆是人才济济的统帅,没有人才,哪来的事业?
D 小站练兵的编制变化
新建陆军虽然还沿用淮军的营务处、营、队、哨、棚等名称,但编制上已经打破旧军的框架,基本上采用了近代德国陆军的编制:军队分为步、马、炮、工、辎重各兵种;一军分两翼,每翼辖二、三营不等,每营官兵1128人等。
北洋常备军把军队分为常备兵、续备兵和后备兵三种。服现役的称为常备兵,当差三年,支给全饷。三年后退伍回家,列为续备兵,月支饷银一两。又三年退为后备兵,月饷减半。平时在家各就各业,冬季调操一个月,仍给全饷。后备兵四年期满,退为平民。遇有战事,得征调续备兵、后备兵入伍。把军队区分为现役和预备役,也是从外国学来并首次在中国实行的。
常备兵的编制,开始分左右两镇,以两镇(相当于后来的师)为一军,每镇辖部队二协(旅)、马队一标(团)、炮队一标、工程队一营、辎重队一营。营下为队(连)、队下为排、排下为棚(班),全镇工一万二千五百一十二名。这种编制是效仿当时外国师团制度制定的,只是人数略有减少。
诸葛长青:袁世凯新军,奠定了新军的模式。
E 小站练兵训练细节
袁世凯看到旧军思想涣散,纪律松弛,因此在严格训练和纪律严明方面特别重视。他曾对张之洞谈练兵的秘诀,说“练兵的事情,看起来似乎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主要是要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有钱,不服从就吃刀。”对于违纪的官兵,新建陆军分别予以罚薪、降薪、记过、降职、军棍重责等处分,重者甚至砍头示众。传说袁世凯有一次外出巡查,正好遇到一个小军官在田间偷食鸦片,尽管小军官跪地求饶,但袁世凯为正军纪,当场用腰刀把偷食鸦片的军官首级砍下,军中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偷食鸦片。
诸葛长青:严肃治军,赏罚分明,只有如此,才能治好军队。
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袁世凯逐渐制定完善了各种章程条规,如《操场暂行规则》《出操规则》《打靶法式》《将领督操》以及考试、考勤、考绩、奖励、惩罚、校阅等章程,分别制定了冬春季、夏秋季《日课定程》,对何时操练,何时练考打靶,何时演练行军,何时野外攻守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F 小站练兵征兵要求
清朝旧军队入伍士兵,没有一定条件限制,纪律松弛,不能满足部队需求。袁世凯编练新军以后,制定了严格的招募条件:年限20岁到25岁;力大限平举100公斤以上;身高官裁尺四尺8寸以上;步限每一时20里以外;报明三代家口、住址、箕斗数目;曾吸食鸦片者不收;素不安分,犯有事案者不收;五官不全、体质软弱及有目疲暗疾者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