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人感应学说
一代大儒董仲舒,学识渊博,灵活运用天人感应学说,促进了历史发展......
-------- 诸葛长青(海涛)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景县西南)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国相和胶西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派人到其家中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思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河。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论、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体系的中心是“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和谴责,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假借天意把封建统治秩序神圣化、绝对化。认为人的认识就在于与天意相符,天意“唯圣人能见之”。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和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的论点。著作有《春秋繁露》(可能经后人附益修改)及《董子文集》。
董仲舒直接提出“道(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道)”,把阴阳五行学说进一步发展。
首先,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道。他认为天的意志是“贵阳而贱阴”的,而阳为天之德,阴为天之刑,因此,天“任德不任刑”。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因此,阴阳五行乃天道的特性。董仲舒所谓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关于五行的时空配置,董仲舒以为,“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具体言之,即“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土居中央,谓之天润”。董仲舒进一步认为,五行的相互关系有两种相反的法则,即“比相生”与“间相胜”。所谓“比相生”者,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生);所谓“间相胜”者,即金胜木,水胜火,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五行相胜)。所有此种相生相胜的关系,则由于“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五行之义)。五行的属性和相互关系得到进一步扩大。
根据五行的属性,董仲舒推出了天道的有序的特征:“故至春,少阳东出就木与之俱生;至夏,太阳南出就火与之俱暖,此非各就其类而与之相起与?少阳就木,太阳就火,火木相称,各就其正,此非正其伦与?至于秋时少阴兴而不得以秋从金,从金而伤火功,虽不得以从金,亦以秋出于东方,俯其处而适其事,以成岁功,此非权与?……是故天之道有伦、有经、有权。”
既然五行乃天道,而人道出于天道,因此,董仲舒又把五行相生关系引入人道的君臣伦理。天道与五行是一种永恒的秩序,“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是故木受水,而火受木,土受火,而金受土,水受金也。诸授之者皆其父也,受之者皆其子也。常因共父,以使其子,天之道也。是故木已生而火养之,金已死而水藏之,火乐木而养以阳,水克金而丧以阴,土之事天竭其忠,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
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观,实际上只是一种推行儒家德政的手段。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孟的德政、仁政过于空泛,要求帝王行仁德之政,如果要像孟子所说,依赖帝王心中的“四端”发用,或是具有“求义不求利”的精神,很难为统治者真正采用,因此孔孟一直处于政治的边缘。汉高祖起于民间,不修文学,自命“提三尺剑取天下”,起初很是看不上儒家,以为儒者只会夸夸其谈,不能斩将夺关,夺天下主要依赖武力功臣,故早年很是蔑视儒士,甚至认为“为天下安用腐儒”?儒家认识到,若想有所作为,必须从理论上发掘能满足当时所需、主要是满足当时统治者所需的思想理论,才会被统治者真正接纳,作为统治者的主流思想。也只有这样,儒家思想才有可能真正社会化。否则,将永远是飘在空中的“丝絮”,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因此,儒学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在理论上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调整。
董仲舒采用“天意”、灾异、阴阳五行之说来敦促君主实施仁德之政,则是一种比较实用有效的做法。儒家的是理想仁、王道、礼治的理念,这是一种崇高的理想,或许也是天下苍生的共同性的大利,但世上大多数的平凡人们却难以接受,宁可先满足自身的欲望。皇帝也是凡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是个圣人,也许有雄才大略,但这份雄才大略也是以自身利益为优先的服务对象。董仲舒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将儒学改造了一番以迎合现实,以把天道转变为世俗信仰(巫术、鬼神、天意),并以之为手段,推行其政治理想。如果说纯粹的仁、王道、礼治的理念是一种对帝王一己之利的抑制,那么董仲舒采用的是一种“扬抑”帝王的策略。一方面,天的意志是“贵阳而贱阴”的,阳为天之德,阴为天之刑,因此,天“任德不任刑”。这是“抑”。另一方面,“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依据“王道任阳不任阴”“阳尊阴卑”,建立起有利于统治的“三纲五纪”的君臣伦理学。这是“扬”。“抑”是目的,“扬”是手段。自然界的灾异,既是天的谴责警告,“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而“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灾异也是好事,是天的仁慈爱护。可见灾异也是“扬抑”的表现。先扬而后抑,才能得到君主的接受。董仲舒因此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也造成儒家那种近乎纯粹理念的变异,同时正式开创中国政治在不同程度上的“宗教化”传统。
(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诸葛长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圣贤 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 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国学传统文化研究
诸葛长青: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中国梦】
学习圣贤,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葛长青,祝你成功!
(诸葛长青邮箱: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简介:诸葛长青,中国国学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者,愿与天下志同道合者一起“学习圣贤、弘扬善德、振兴中华、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