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观世音,为什么定在普陀山?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是人们的救护神。
---- 诸葛长青
瓶中甘露常遍洒,
手内杨枝不计秋.
千处祈祷千处应,
苦海常作渡人舟.
解说1:2007年11月9日,“南海观音文化节开幕”的时候,包括戒忍大和尚在内的普陀山僧众都没有预想到会有如此盛况。早在一个月前,《文化大观园》一行,便在他们忙于筹备文化节各项事宜的间歇,拜谒了全山方丈戒忍大和尚。
主持人:那就请大和尚坐这边。
戒忍:好,我们边喝茶边聊天。作为茶,它可以助我们人,可以悟出很多的道理。
主持人:大和尚您好。
戒忍:阿弥陀佛。
主持人:今天这么一个黄道吉日,能够在普陀山,一边听雨、品茶,然后听大和尚给我们谈禅,谈佛教,应该也是人生中间莫大的一个缘份,所以先谢谢大和尚。
戒忍:阿弥陀佛。
主持人:我们这次到普陀山来就是主要是想探讨一下,作为观音道场的普陀山,它的佛教,在历史上的发展的一些事情,还有就是想借这样一个机会,请大和尚给我们全世界的人开示,这个观音的慈悲的精神。
戒忍:谢谢,普陀山呢是我们中国的语言,它如果是翻译成梵语的话呢,是“补怛洛迦”山
主持人:合起来“potalaka”。
戒忍:“补怛洛迦”山,那么它的意思呢,是清静,美丽,庄严的地方,那么普陀山历史很悠久,有在这里建道场,有人说,四千多年。
主持人:哦,这么长历史。
戒忍:那么观世音菩萨在普陀山,有历史记载的是在这个晋朝。
解说2:看过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人都会记得,观音菩萨的家就在南海烟波之间,普陀洛迦山上的紫竹林中。然而,真正能将此地与浙江普陀山联系起来的人并不多见。这个昔日佛典中的观音道场,今天依然是一派海天佛国的景象。
早在1900多年前,这里还只是道家的寂寞洞天。直到日本僧人慧锷的出现,普陀山才真正与佛结缘。公元863年,第三次入唐求法的慧锷在朝拜五台山时求得一尊妙像庄严的观音塑像,打算将它运回日本供奉,然而当他搭乘的韩国商船经过普陀山旁的莲花洋时,原本风平浪静的洋面上,突然怒涛翻飞,瞬间长满了铁莲花,一连三天,船只寸步难行。
戒忍:那么正在他无计可施的时候,彷徨的时候,突然间他的船头冒出来一头铁牛,这个牛也不是我们讲血肉之躯的牛,而是也是铁身的牛,这个牛一出来以后就在他的船前面就是专门吃这个莲花,它前面吃了,他这个船就可以跟着这个牛航行。
戒忍:那么他认为是观音菩萨,为他显现牛来给他开路,他很欢喜,结果这头牛转转转,转到了我们现在的“不肯去观音院”。带到这里来以后,这个牛就沉下去了,再也不起来了,那么我们慧锷禅师呢,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讲是山穷水尽,前面就是岸,往后又是铁莲花,阻挠了,左右都是铁莲花,使他动弹不得。那么他心里头这个时候,他有感应。
主持人:有感应了,对。
戒忍:他认为观音菩萨要在这个地方登地。
解说3:若有所悟的慧锷离船登岸,在普陀山的潮音洞旁搭了一个简易的茅庵,将观音像恭恭敬敬地安放其中,此后,平安无事地回到了日本。那尊只愿留在普陀山,不肯去日本的观音像,被日后的佛教信徒命名为“不肯去观音”,后来,普陀山上一个姓张的岛民知道此事后,十分感动,他将自己的房舍施舍出来,修建了普陀山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不肯去观音院”。这个“不肯去观音”的典故,后来被称为“佛选名山”。
戒忍:我们从这段历史上可以看出,普陀山其实早有观世音菩萨的信仰。
主持人:对,至少张公就已经信仰观世音菩萨,他知道这是观世音菩萨,知道观世音菩萨慈悲。
戒忍:对,那么这是一个我们可以作为我们一个资料的证据,另外呢,要比这个慧锷禅师还要早的一个朝鲜人,叫作义湘禅师,他要比慧锷禅师要早两百年前,他就来过普陀山,那么他当时为什么会到普陀山来呢,据记载,他是来朝拜观音菩萨的。
主持人:慧锷之前两百年,至少在新罗朝鲜半岛的和尚他们就知道普陀山有观音。
戒忍:那么这位义湘禅师他到普陀山参拜观世音菩萨以后,见到了观世音菩萨,他满心欢喜,所以说他随即就回到了他自己的国家,也在他的国土上找了一块和我们普陀山非常非常相似的地方建筑了寺庙,就是现在韩国的落山寺。
主持人:所以观音菩萨其实早在唐以前,就是中国、朝鲜、日本整个东北亚这样一个广大地区的信众的共同敬仰的一位菩萨。
戒忍:那么是由于这个慧锷禅师,他这个功德,这个因缘,供奉了普陀山,那么我们后来人,是追封为慧锷禅师为普陀山的开山祖师。从此以后,这个普陀山呢,名声大振。
解说4: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的确立,学者为我们解读了它的客观因素。当时的普陀山扼守莲花洋国际水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出入中国的日本和新罗人,大都由此经过,而慧锷乘坐的商船,正是在这里遇到风浪被迫登岸,留下了观音塑像。此后各国商船航行至此,都会稍做停留,候风候潮,向慈悲的观世音菩萨祈求出行平安。唐宋两朝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从“不肯去观音院”开始,在接下来的一千多年里,众多佛教寺院在这里建立起来,普陀山逐步发展成为,举世公认的观音道场。
蒋先生:从经书上,《华严经》当中讲就是普陀山它整个这个形状,它的地理位置,就是这个观音菩萨在印度修道的一个地方,佛教进入到中国以后呢,中国的一些高僧大德,一些信徒,其实都在寻找这么一个,一个地方。
主持人:叫《华严经》里描写的这么一个地方。
蒋先生:这么一个地方,所以日本和尚最后请观音像留在这里,这好像有偶然性,但是从它的归结来看呢,它其实是一种必然。
解说5:未能迎回神往已久的观音宝像,慧锷和尚遗憾终生,在他圆寂的四百多年后,公元1299年,被后人称为一山一宁国师的普陀高僧受宋朝皇帝委派出使日本,他旅居日本二十年,不仅带去了中国的精妙佛学,实现了慧锷的宏愿,更给当时处于敌对的两国带来了和平,1993年9月,日本国中国观音灵场会第三批友好交流团朝圣普陀山,并把日本33座寺院的33尊精美的观音像,供奉在"不肯去观音院"中“慧锷大师纪念堂”的两侧.从这些来自日本的观音塑像中,我们或许可以想见当年那尊“不肯去观音”的庄严宝像。
主持人:关于观音菩萨的来历有这么一种说法,说他最早是印度的原始信仰中间的一位善神,他的形象是一个小马驹,所以最早的观音叫马头观音,后来佛教建立以后呢,就把这位印度人民最喜欢的善神就纳入到了自己的系统中间,所以我们最早的观音叫做马头观音,当然我们现在在中国已经很难见到马头观音的形象了,但是在日本的山口县的龙藏寺,他们的主殿里头供奉的还是马头观音的形象.
解说6:据佛经记载,观音菩萨的法像原本是男像,传入中国后,特别是在鼎盛的东土大唐,庞大的佛教信众认为,菩萨早已脱离了人间凡胎,本应无性别之分,再加之女性信众的大量增加,使得女像观音逐渐成为观音造像的主流,不仅观音的五官女性化了,连她的体态也塑造得婀娜柔美,曲线动人,极富女性魅力。
蒋先生:文化大革命之前,我们这里有许许多多的佛像,听说是有一万多尊的佛像,那么当时就是确实有一部分佛像是显示男性的,那么也就是证明,当初传入到东土的初期呢观音菩萨,他应该是一个男身像,唐朝之后,就是应该女性像的居多。
解说7:宋代以后,由于理学盛行,观音造像也因此受到影响,没有了唐代的妩媚和暴露,却多了几分中年妇女的慈爱和包容,人们亲切地称其为观音娘娘。在漫长的世俗化演变之后,观音菩萨日渐演变成爱与美的化身,她以慈母之爱、女性之美,以及至高无上的法力,赐予世人平安祥和。
解说8:普陀洛迦在梵语中的意思是一朵美丽的小白花,它是佛教中观世音菩萨说法布道的地方,对于观音圣境,中国唐代高僧玄藏在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记》中,有着这样的描述,普陀洛迦山位于印度南部的海域,山顶有池,水从池中流出形成大河,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最初就在这里来往悠游,感悟生命和佛法,而在中国,普陀和洛迦最终演变成了两座山的名字,在普陀山的东南,洛迦山孤处海中,犹如一尊仰卧在万倾碧波中的海中卧佛,相传,洛迦山是观音得道之地,而普陀山则是观音显圣之处。
蒋先生:传说观音菩萨修炼在洛迦山上,宏法在普陀山上,当他修炼成功以后,他得道以后呢,他需要在更多的地方发扬光大,当时呢他就想借旁边这个山,那么相传旁边这个山就是现在的普陀山呢,历史上是一个蛇岛,有一条大蛇精在这里修炼,那么观音菩萨提出来要借这个地方,蛇精不肯让,不肯让,后来就是菩萨跟蛇有一个斗法。
主持人:斗法。
蒋先生:斗法呢,蛇精说这个地方是永久性是我的,我圆一圈我就可以把这个山。
主持人:把这个岛给包起来。
蒋先生:包起来,那观音菩萨说行,你如果能真圆起来我就不要你了,那么蛇精它一变就伸长了,长了以后,当要圆到一起的时候那个山就长了。
主持人:长大。
蒋先生:再要长一点这个山再长大,又长大了,那个蛇精毕竟功夫有限,最后就斗败了,那就被观音菩萨收为徒弟了,所以从洛迦山过来到我们这个紫竹林南面有一个西方净苑那里,有一个叫“观音跳”,很明显的一块巨石上面有一个很大很大的一个脚印,那么相传是观音菩萨第一个落脚的地方就在那里。
主持人:从洛迦山跳过来的时候,对,落脚就踩在那个石头上头。
蒋先生:落脚就踩在那个地方,那么从此以后就在这里发扬光大。
解说9:普陀山堪称海上第一山,这个舟山群岛中的小岛面积不大,却拥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庙,88所庵院和128处茅蓬。鼎盛时期常住僧尼三四千人,史称“震旦第一佛国”。中国历史上有近20位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派遣使臣和亲眷,带着贵重的礼物专程来普陀山朝拜观音菩萨,并多次颁旨扩建寺院,倡导观音文化。“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历经唐宋元明清五朝恩宠过后,普陀山地位的显赫已不难想象。
蒋先生:我想,想成为他的道场呢,普陀山应该是它的文化积累也是相当丰富,首先是它有信仰,那么然后有圣迹的显现,然后再接下来圣像的供奉,那么最后就是慢慢、慢慢地有许多寺院的建立,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大量的信徒,高僧大德,几次渡海来到这个地方进香,所以群众性的敬佛敬菩萨的一个场面,就应该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条件,然后呢历朝的皇帝,册封普陀山作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所以既有民间的也有官方承认的,普陀山就是作为南海观音的道场,它是一个根本的道场。
解说10:两千年前,当观音信仰经过丝绸之路,随着天马,葡萄和胡服一起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正值连绵战乱,人们寄希望于救苦救难的观世音,希望他能解脱众生疾苦。
主持人:观音菩萨之所以能够在四大菩萨中间被排到最重要的位置,其实按一般的排法应该文殊菩萨还在他之前,对,对吧?然后他排到了第一,真正的民间信仰中间的第一佛的地位,我估计可能,我这是完全是猜想,据说在几大菩萨中间都修到了“六根”通,那么其中说六根通中间的话,耳根通是很难的,那么只有观音菩萨修到了耳根通,所以他是圆通。耳根通就有一个什么,就是他的听觉最灵敏,就是这个宇宙中间不管多远多远的地方,有一个受苦受难的人发出一个非常非常微弱的这个求救的一个声音他都会听到然后他就会去,大概可能这个神通,使他成为了最能够帮助苦难的人的一个神灵。
蒋先生:观音菩萨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那么确实像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那么漫长的农业社会,大量的都是下层的百姓,那么往往什么呢,就是辛苦一辈子,也看不到一个头,那么需要今生是没希望了,有个来生,来世,所以他需要有这种佛教的寄托,宗教信仰的寄托,那么那个时候佛教信仰传到中国以后,应该说是满足了这种要求,但是满足这种要求,它毕竟是外来的东西,外来的信仰要符合中国的本土,所以它必须有一个代表者,那么观音菩萨恰恰是这个代表。
解说11:“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千处祈祷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在中国,一手执杨枝,一手托净瓶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音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她成了世人最亲近也最信赖的佛界菩萨。在佛教徒心目中,观音菩萨就是解除人间一切苦难的救星。
蒋先生:我们中国有四大菩萨,那么是中国佛教的集大成代表,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他是代表智慧,叫大智菩萨,那么这个峨嵋山的普贤菩萨,叫大行菩萨,他其实就是主管实践、行为、行动的,九华山的地藏菩萨他是叫大愿菩萨,因为他立了一个愿,他的愿望就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那么咱们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他叫大悲菩萨,这个“悲”呢,本意就是悲伤、悲痛、悲苦,但是如果给它再扩充一点的话,那叫“慈悲”,所以也叫“拔苦予乐”,就是慈悲的事情也叫“拔苦予乐”,那么“拔苦予乐”再给它一个完整的解释呢,那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帮助你解决困难,等于帮助我自己同体。
蒋先生:所以这个观音菩萨的思想是完全彻底地,全心全意地为别人,为别人着想,替别人做事情,但是再反过来讲,佛教上帮助别人,也就帮助自己。
(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诸葛长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圣贤 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 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国学传统文化研究
诸葛长青: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中国梦】
学习圣贤,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葛长青,祝你成功!
(诸葛长青邮箱: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简介:诸葛长青,中国国学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者,愿与天下志同道合者一起“学习圣贤、弘扬善德、振兴中华、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