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榜样:刘邦用人的三项原则
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知人善任......
-----诸葛道熹
一是任人唯贤。刘邦为了招募人才,出台了具体政策:一是不分出身,只要是人才,都能收而用之。二是论功行赏,“与天下同利”。只要具备真才实学,又吃苦肯干,就能出将入相。然而“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项羽表面上尊重人才,骨子里却不信任,在关键时候和重要职位还是用自家兄弟比较放心。以至于有如项伯这样的蠢材都能混迹其中扰乱人心,难怪众人不服。
二是用人不疑。陈平弃楚投汉,有人颇有微词,更有人暗地告状。刘邦没有偏听偏信,而是亲自与陈平谈话:“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陈平答道:“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说得掷地有声,光明磊落。刘邦闻后,“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一直加以重用。而项羽作为统帅,不仅在重大问题上优柔寡断,在用人上也是猜疑多变。一个忠诚报效项氏的范增也落了一个告老还乡,“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的下场。项羽的失败怨不得老天,要怨要怪只能是自己。
三是知人善任。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时,为流矢所中,到了长安后病情加重。临危时,吕后请示后事:“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刘邦说:“曹参可。”问其次,刘邦说:“王陵可。陈平可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再问,刘邦说:“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刘邦死后,吕后及其后继者按其所说的人,先后任为辅臣,事实正如刘邦所预料的那样,汉政权得以巩固。相比之下,项羽不谙“择人任势”之道,不仅不能用人,而且心胸狭窄,竟然将敢于直谏的韩生活活烹死,其结果只能是自绝言路。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2200年前的一代政治家刘邦的用人之道,实在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商界)
(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诸葛长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圣贤 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 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国学传统文化研究
诸葛长青: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中国梦】
学习圣贤,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葛长青,祝你成功!
(诸葛长青邮箱: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简介:诸葛长青,中国国学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者,愿与天下志同道合者一起“学习圣贤、弘扬善德、振兴中华、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