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学 常识之二
(第九至第十六课)
第九课 大小乘
‘乘’是运载的意思,如船车等,坐在上面,就能载到目的地。佛法称乘,原是比喻,是说希求的道果,依著佛法就可达到。
菩萨上求下化,圆成佛果为究竟。这果是具足三德:一、圆一切种智,名曰‘般若’。二、出三障,具一切功德,名曰‘法身’。三、灭尽一切苦,脱离了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名曰‘解脱’。这样广大成就,普遍度众,所以称是‘大乘’。
声闻、缘觉证到阿罗汉果,便为满足,只不过脱了分段生死,得了一半解脱。其余的般若、法身,尚未思证,对于度众,还未发心,这样成果,比佛狭隘,所以称是‘小乘’。
第十课 五乘说法
凡夫有善道两种成就,圣人有界外三种成就,合起来看,共分五类,皆称证果;不过有‘究竟’、‘不究竟’的分别,所以统叫作‘乘’。
只守五戒不失人身,能行十善可得天身,这是不究竟的‘凡果’。明四谛证声闻果,观十二因缘证缘觉果,这比凡果得称究竟。修六度固然是菩萨,必由这个阶段才能证得佛果,这是最究竟的‘圣果’。
为什么还说不究竟的法,这是为众生根器不同,不得已的方便。一、利根的听到圣果教义,固能开悟,钝根的就不了解,只好为说方便,免他再堕三途。二、有的听了能解,却没勇气承当,也只得先说方便,引他前进。三、圣果义既不了解,或是不肯承当,这等众生自是很多的,若不别开方便,那就把众生为善的路塞绝了。
这五乘有一比喻:人乘比幼稚园,天乘比小学,声闻乘比初中,缘觉乘比高中,菩萨乘比大学。这是够什么程度,方能入什么学校,佛法更是要观察根器而说,不然就不契机了。
第十一课 因缘果
‘万法因缘生’,这是说一切事的发生,先必有因,再遇见缘,他就发生结果。
‘因’是事的本原,‘缘’是一种助力,‘果’是后来的结局。由因得果,全是缘的力量,这是值得注意的。
缘有四种:一、亲因缘,二、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兹举一喻:‘因’比一粒种子;‘亲因缘’比种子本身的生机;‘无间缘’比使种子的生机不断;‘所缘缘’比这粒种子的希望;‘增上缘’比风日水雨等;‘果’比这粒种子生成结的果实。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与果是不会错的。这就是说作善定得善果,作恶定得恶果;因果定率,最合科学。不种善因,专去信命运,或是祷天求神,希望得福,皆是枉然。
第十二课 因果通三世
因结成果,是有时间性的,分为‘现果、来果、后果’。当生成熟的称‘现果’;再生成熟的称‘来果’;多生成熟的称‘后果’。
这是什么道理?一是因的迟早力量。譬如一粒瓜种与一粒桃核,同时种在地里,瓜种是当年生成,可以结瓜的;桃核生出,须经三、四年才能结桃。二是缘的强弱力量。四种助缘,次第推进,自然成熟的就早些;或是几种缘不充足,譬如土壤不良,以及风日雨水短了成分,自然成熟的就迟些。
因果定率,尚有应当知的两个要点:一是因果永不消灭,遇缘便起现行。要想不受恶报,必须断尽烦恼,证得界外圣果,方能免除。二是善恶不相抵销,分受其报。但是多增善缘,可使恶报由重转轻;勤杜恶缘,能使善果疾速成就。
第十三课 本性
真性是众生本有具足的万德万能,所以叫做‘本性’。但是从无始以来,染了虚妄,盖住本体,具足的德能,就不能显现了。
虚妄名曰‘无明’,这是比喻。性如镜子,本来光明,染了尘垢,就掩蔽了光。尘垢就是镜子的无明,虚妄就是真性的无明。
为什么真性无始就有虚妄?这还得另举一喻:金是从矿里出的,却是无始就与尘沙混杂;真性染虚妄,也是这个道理。
镜子去一分尘垢,放一分光明;去十分尘垢,放十分光明。真性去一分虚妄,显一分德能;去十分虚妄,显十分德能。可知为善为恶,是真性染净的关系;超升堕落,也是真性染净的关系。
矿金经过熔炼,汰去尘沙,以后自不再为尘沙混杂;真性经过修持,断绝虚妄,以后自不再被虚妄染污。
第十四课 烦恼
本性光明名‘觉’,无明盖住名‘迷’。无明愈盖愈厚,本性愈迷愈深,这样就失了自在,称作‘烦恼’。其实无明与烦恼不是二事,无明是说因,烦恼是说果。
烦恼有‘根本’与‘随起’的分别。若按《百法明门论》来说,根本烦恼,共有六种,这是应该先知道的。一名‘贪’,就是贪爱五欲六尘,不肯暂舍。二名‘嗔’,就是有不如意的事,便发怒气,或是憎恶。三名‘痴’,就是昏昏迷迷,不明事理。四名‘慢’,就是自高自大,轻慢他人。五名‘疑’,就是对于实事实理,犹豫不定,似信非信。六名‘邪见’,就是颠倒邪正,谤无因果。
因为这些烦恼,迷住本性,以后起心动念,皆是烦恼来用事,自然多造作恶业,长受苦的果报。
第十五课 菩提
无明盖住本性,是由觉入迷,名‘起烦恼’,从此就入了生死苦海。本性要求解脱,是由迷转觉,名‘发菩提’,仗此能达到涅槃乐岸。
了知烦恼是性的贼,必借菩提来充门卫。但是防贼不是偶尔的事,总要随时加以警觉,稍一疏忽,贼就会冲进来。菩提也须时刻发心,若稍懈怠,烦恼就来缠缚本性。
烦恼是本性从来的冤家,菩提是本性原有的能力,却是地位相反,互不相容,各有各的相当力量,双方交争的胜败,全在发展力和相续力。菩提若不住的发展相续,自然能断除烦恼;烦恼若不住的发展相续,也会挫毁菩提。
第十六课 涅槃
‘涅槃’译为圆寂。‘圆’是一切德能圆满;‘寂’是不生不灭,万缘寂静。
本性原自清净,这名‘本觉’;染了无明,变成‘不觉’。发菩提心,称作‘始觉’;证得涅槃,是‘究竟觉’。
证涅槃后,即得‘常、乐、我、净’四种净德。脱了出胎、入胎轮回生死,才是真的常存;既不生死又具德能,才是真的安乐;离开四大和合假相,获到佛性自在法身,才是真的我体;从后不受欲尘,及一切烦恼的染污,才是真的清净。
得到真我真乐,这就是‘圆满’;得到真常真净,这就是‘寂静’。
【诸葛长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圣贤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国学传统文化研究
诸葛长青: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国学传统文化学者,智囊顾问,博士。立志“学习圣贤、弘扬善德,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邮箱:zhuge803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