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诸葛亮兵法.将苑》 不阵第十五
不阵第十五
——“不战而屈人之兵”
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阵,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昔者,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若舜修《典刑》,咎繇作《士师》,人不干令,刑无可施,可谓善师者不阵。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谓善阵者不战。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可谓善战者不败。若楚昭遭祸,奔秦求救,卒能返国,可谓善败者不亡矣。
译文
古代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动用军队,不依靠武力,善于用谋略的人,不依靠不列阵式,善于布阵的人不依靠作战,善于作战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善于总结失败教训、励精图治的人不会被敌方所消灭。正象古时候圣人治理天下,主要是让老百姓生活安定,勤于工作,人们安居乐业,老死不互相攻打,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善于治理而不依靠军队和武力”的意思。再象舜修刑典,让大臣皋陶作了理刑法的官员,可是老百姓无人冒犯法令,因此刑法无处可施,这就是“善于运用武力却不去不列阵式”的意思。再象大禹征伐的苗族,舜手持舞蹈用的干盾、羽扇就征服了有苗族人,这就是“善于布列阵式的却不需要武力”的意思。再象齐桓公在南讨楚国,北伐山戎的过程中,英勇善战,所向无敌,这就是“善战者不败”的意思。楚昭王时楚国受到吴国的侵犯,楚昭王立刻逃到秦国求救,终于击败吴军,返回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善于处理败局才能转败为胜不至于灭亡”的意思。
解析
本篇文章提出了领兵作战的最高指挥艺术:“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阵,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这和我国历代军事名家追求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是人们刻意追求的治国领兵的尽善尽美境界。历史上能做到这一境界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很少的,诸葛亮作为论据列举的尧、舜、禹、齐、楚的事例,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圣贤之人所创造的,实在并非一般帝王将相所能做到。
拓例
诸葛亮运筹退敌
建兴元年八月,司马懿出兵五路攻打西川:第一路,派使臣收买鲜卑国王,让其出十万羌兵攻西平关;第二路,派使臣封官赏赐南蛮王孟获,让其出兵十万从南面攻打益州、永昌等四郡;第三路,派使臣修好东吴,许给割地,让孙权出兵十万,攻峡口,取涪城;第四路,命降将孟达出动上庸兵十万,攻汉中;第五路,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带兵十万攻阳平关,取西川。五路大军,总共五十万,五路并进,让诸葛亮首尾不能相救,无法抵挡。有人报告后主:魏军五路大军来取西川,报告丞相,不知什么原因,丞相几天不出来料理事务。后主急忙派人去宣召诸葛亮入朝,却回说丞相染病不能出来。第二天,众官在相府前等了一整天,仍不见出来。杜琼入奏,请后主圣驾亲自前去。后主车驾到相府门前,看见诸葛亮一个人,拄着竹杖在池边看鱼。
后主在诸葛亮身后站了很久,才慢慢说:“丞相好了吗?”后主问魏兵来犯之事。诸葛亮大笑,扶后主到内室坐下,奏道:“五路兵到,臣怎么会不知道!我不是看鱼,是在想事。现在四路兵已被我退了,只有孙权一路,我也有了退兵的办法。只不过还没找到合适的使臣,所以在考虑。陛下有什么可忧虑的?”后主又惊又喜。接者,诸葛亮又说:“先帝把陛下托付给我,我哪敢有丝毫怠慢。只不过兵法贵在使人不测,怎能泄漏给别人呢?马超被羌人认为是神威天将,我已派人去让他坚守西平关,埋伏了四路奇兵,这一路不必担忧了。我命魏延带一军南下,布好疑兵计,蛮兵多疑,必定不敢进,这一路也不用忧虑了。李严和孟达有生死之交,我回成都时,已写了一封书信,作为李严的亲笔信派人送给孟达,孟达必然推病不出,这一路也不用忧虑了。阳平关地势险峻,我命赵云坚守不出,曹真没办法攻破,不久也会退兵,第四路也不必担忧。我还密调关兴、张苞领三万兵,驻扎在紧要之处,作为各路救应,以保万全。我调动这些人马,都不经过成都,所以无人知觉。曹丕有过侵犯东吴的事,孙权必定不会轻易出兵,只有四路获胜,他才会出兵。现在需要派一位善辩的人出使东吴,陈说利害,先退东吴。我还未找到合适的人,所以还在思考。何必劳动圣驾亲临呢?”随后,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与东吴和好。五路大军不战自退。
(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诸葛长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圣贤 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 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国学传统文化研究
诸葛长青: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中国梦】
学习圣贤,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葛长青,祝你成功!
(诸葛长青邮箱: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简介:诸葛长青,中国国学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者,愿与天下志同道合者一起“学习圣贤、弘扬善德、振兴中华、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