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圣地:圣人孔子庙(图)

文化圣地:圣人孔子庙
诸葛长青
中华民族,有许多圣人值得敬仰。
……诸葛长青
孔庙,即孔子庙,又称作文庙,是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传统的中国城市都有文庙,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
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其中中国国内有1600多座,而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历史起源
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孔庙便被古代帝王所器重。
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我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下孔庙概述引自君友会王爱君文献孔庙篇,孔庙,祭祀孔子的庙,称为孔庙或孔子庙,又称先圣庙、宣尼庙、宣圣庙、文宣王庙、圣庙、圣堂、文庙、大成殿等。
相关典故
孔子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四七九年),翌年,哀公于孔子旧宅立庙守茔,是为孔子立庙之始,也是今日山东曲阜阙里孔庙的由来。
礼记上说:“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唐以前,所谓先圣,或指周公或指孔子;唐以后,则专指孔子,所以孔庙又有先圣庙之称。
汉平帝时,追谥孔子为宣尼公,所以孔庙又称为宣尼庙,南梁以后,又有宣圣庙之称。
唐玄宗时,追谥为文宣王,又称为文宣王庙。至明永乐以后,又称为文庙。民国三年,改称为孔子庙。
兴起时期
从史记可知曲阜孔庙收藏有孔子衣冠琴车书等遗物,后汉桓帝时置官管理。
其后,历代修补扩建,到宋真宗时,已有三百六十间。
今日所见的孔庙,大部分是雍正年间的建筑物,东西一百五十公尺,南北六百三十公尺,是中国最大的庙宇建筑。
其规模包括大成殿、杏坛、寝殿、圣迹殿、后土祠、神庖、瘗所、神厨、崇圣祠、家庙、诗礼堂、启圣祠、金丝堂、乐器库、奎文阁、东西直房、斋宿所、璧水桥、仰高门、棂星门等。
中央官学之内建置孔庙,始于北魏孝文帝之际。
在此之前,如前汉之际,祀孔未出阙里,后汉以后,虽已在太学举行对孔子的释奠之礼,但无庙宇的建筑。
地方官学之内建置孔庙,始于北齐文宣帝时代。但是从中央到地方官学确实普建孔庙,则要到唐太宗以后。
文化象征
唐太宗对官学内的孔子庙制,有几项重要建树:一是确立孔子为先圣的地位;二是建立从祀制,在此之前,若以孔子为先圣,祇以颜渊为先师配享;从太宗以后,再择左丘明以下二十二先儒从祀庙庭。
玄宗时从祀者增为十哲、七十二子、二十一贤。
宋以后到明清,从祀制定为配位(有四配)、哲位、先贤、先儒;哲位以下的人数,随时代而递增,分列在东西两庑。
自唐以后,从祀孔庙之制,遂成为文人学者最高的荣誉。
从祀的标准,依清代的规定是:“阐明圣学,传授道统。”
这是传统中国文化很重要的特质。
孔庙意义
从唐代以后,除曲阜孔庙以外,孔庙不但成为学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是学校的中心地;释奠之礼是国家大典,属于中祀;教师的地位,透过孔子庙制而神圣化;教育理想也透过孔子庙制而具体化。
因此,孔庙的存在,教育意义重于政治或宗教意义。
学校孔庙的建筑属于宫殿式,庙宇朝南,基本上仿自曲阜孔庙,可分为南北两类:南方式建筑,以木材为主,装饰复杂,屋脊两端翘起;北方式建筑较为朴素,水平式屋脊,枓栱变化少。
主要的建筑物,包括大成殿、崇圣祠、东西庑、明伦堂、棂星门、泮池等。
这种孔庙制也影响到东亚诸国,构成:“东亚世界:极重要的特质之一。
今日韩国、日本、越南等地所见的孔庙,就是昔日官学的残影。
结构礼制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地各级的孔庙逐渐的分为礼制性庙宇和非礼制性庙宇,但凡列入国家祭典的孔庙都是礼制庙宇,孔子后代的家庙、孔子活动过的地方所建的纪念性庙宇、以及书院内的祭祀庙宇等是非礼制庙宇。
泮池
所谓礼制庙宇,就是由国家的力量予以倡导和推行,它的建筑模式、体量、色调以及祭祀的内容、等级等等,都必须遵循国家认可的规范和准则。
在孔庙系列中,太学国庙和曲阜祖庙处于最高等级,而府之庙学又高于县之庙学,但同为孔庙,无论级别高低,其精神如一,在建筑构成和祭祀活动上大体都依循一套共同遵守的原则。
从建筑上说,绝大多数孔庙都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尊经阁、明伦堂、敬一亭、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建筑布局大多是中轴分明,左右对称。
教育意义
从祭祀的角度说,孔庙主祭孔子外,又有四配、十二哲以及历代先贤先儒、各地乡贤名宦等。
孔庙祭祀仪式也因时代不同而有所改变,但唐宋以后逐渐形成一套专用于孔庙的祭礼“释奠礼”。
“释奠”又称“丁祭”,这种祭仪规定在每季度的仲月(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上丁日举行,届时孔庙供奉的历代圣贤大儒都会与孔子一起受到祭祀。
据说,在孔庙一定可以找到你心中所景仰的人。
这里有些人的名字或许你未曾耳闻,有些人的名字掷地金声,但无论如何他们在这圣域里,也在儒者们的心中,得到永生。
大成殿两侧东西庑中受奉祀者,贯穿了2500多年,他们都用生命演绎了仁的真谛。
因此他们将永远和至圣先师孔子在一起,受到后儒们的感念和祭祀。下面我们会一同瞻仰这些名讳。
为了体现孝道至上、光宗耀祖的儒家精神,突出的圣贤其父母、祖先也会被追封奉祀,基于长辈为先的原则,祭祀之前也会先祭祀父母祖先。
崇圣祠
崇圣祠奉祀孔子五代祖先:
肇圣王木金父
裕圣王祈父
诒圣王防叔
昌圣王伯夏均(清雍正元年追封)
启圣王叔梁纥(宋大中祥符元年追封为齐国公,建专祠于曲阜孔庙,元至顺元年〈1330年〉加封为启圣王,明改称启圣公,嘉靖九年从祀于全国各地学校,清雍正元年复封为启圣王。)
清雍正元年(1723年),世宗追封孔子上五代王爵,命将启圣祠改称崇圣祠以奉祀。
曲阜孔庙因有家庙性质,启圣祠且有寝殿,于是将孔庙东路家庙改作崇圣祠,奉祀孔子五代先人,并将原启圣祠配祀先贤先儒移入崇圣祠。
崇圣祠正中供奉孔子五代祖肇圣王木金父,东侧向外依次供奉高祖裕圣王祈父、祖父昌圣王伯夏,西侧向外依次供奉曾祖诒圣王防叔、启圣王叔梁纥,均面南。
东面面西供奉颜无繇、孔鲤,西面面东供奉曾点、孟孙激;东面再外供奉周辅成、程向、蔡元定,西面再外供奉张迪、朱松。
四配之父及宋代理学家周、张、程、宋、蔡之父配享从祀。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命以孔子弟子从祀。
颜无繇、颜回父子与曾点、曾参父子均从祀孔庙,但颜回位列十哲,塑像坐于堂上,曾参因孝道可崇,塑像坐于十哲之后,而颜无繇、曾点因事迹不突出只能于墙上画像。
子处父上,从宋代起就受到一些人的指责。明嘉靖九年(1530年),采纳张璁的建议,命国学及天下学校均建启圣公祠,主祭孔子之父叔梁纥,并以颜回之父颜无繇、曾参之父曾点、孔伋之父孔鲤、孟轲之父孟孙激配享。
程颢、程颐之父程向、朱熹之父朱松、蔡沈之父蔡元定从祀,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又增加周敦颐之父周辅成从祀。
颜无繇,字路,颜回之父,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孔庙,追封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曲阜侯,元元统三年(1335年)加封杞国公,谥“文裕”,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入启圣祠配享,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
曾点,字晳,曾参之父,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孔庙,追封宿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明嘉靖九年入启圣祠配享,称先贤,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
孔鲤,字伯鱼,孔伋之父,宋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泗水侯,宋咸淳三年(1267年)入祀孔子庙,明嘉靖九年配享启圣祠,称先贤,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
孟孙激,字公宜,孟子之父,元延?三年(1316年)追封邾国公,明嘉靖九年配享启圣祠,称先贤,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
周辅成,周敦颐之父,字伯大,宋代人,曾官桂岭令,赠谏议大夫。明万历二十三年从祀启圣祠,称先儒,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
张迪,张载之父,宋代人,曾官涪州知州,赠都官尚书郎中。清雍正二年命从祀崇圣祠,称先儒。
程向,程颢、程颐之父,字伯温,宋仁宗时曾官龚州知州,累转大中大夫,封永年县开国伯。明嘉靖九年从祀启圣祠,称先儒,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
朱松,朱熹之父,字乔年,宋代人,曾官知饶州,主管台州崇道观。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追谥“献靖”,次年追赠齐国公。明嘉靖九年从祀启圣祠,称先儒,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
蔡元定,蔡沈之父,字季通,宋代人,嘉定三年(1210年)赠迪功郎,谥“文节”。明嘉靖九年从祀启圣祠,称先儒,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选自孔庙网络资料)
【诸葛长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圣贤 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 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国学传统文化研究
诸葛长青:zhuge803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