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许多圣人。
孔子,是其中一位,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建立的儒家思想,影响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国历代帝王,像李世民、康熙、乾隆等对孔子都有赞叹、敕封等。
孔子功德无量无边。
仅仅他开办私学教育,就令人叹为观止。
人们赞叹孔子说,“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诸葛长青将选择孔子部分优秀弟子做简单介绍。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子夏。
子夏,这个人不简单,勤奋好学,精通周易,精通孔子思想,整部《论语》有子夏大功劳。
孔子逝世后,子夏开始独立办学,是军事家吴起、魏国开国国君魏文侯、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当时诸多名人的老师。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
春秋时晋国人,孔子优秀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孔门十哲”,即孔子门下最杰出的十位弟子,依次是:
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赐、言偃、卜商,合称“孔门十哲”。
人们把这十人赞叹为十哲,是依据《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夏天资聪慧,能够创新思维。
民间流传的名句“四海之内皆兄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都是子夏创造的。
《论语·颜渊》篇里,记载这些原话。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依《史记》“少孔子四十四岁”推算,当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卒年不详。他到孔门受业,在孔子自卫返鲁(公元前484年)之后,所以在孔门诸弟子中,他的行辈较颜渊、仲由、端木赐等为后。
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学成后仕鲁为莒父宰(今莒县)。
子夏在仕莒期间,将曾子讲堂扩大而成卜子书院(在今中医院处),是莒地建立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古书院。
孔子逝世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授徒三百。
当时的名流李俚、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禽滑厘、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这就是有名的“西河设教”。
诸葛长青认为,作为孔子的高徒,子夏堪称是孔子的“影子”,能复制孔子一切。
在孔子去世后的六七十年间,子夏的办学成就与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子夏曾经收徒授学,所收门徒可能为数不少。
《后汉书》卷四十四《徐防传》注引《史记》曰:"孔子没,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论语·子张》中记有"子夏之门人"与子张的对话,《墨子·耕柱》也有关于"子夏之徒"的记载。子夏在魏时所收弟子可能为数不少,《世本》之《秦本·姓氏篇》称"魏有子伯先,子夏门人,居西河";《史记·儒林列传》则记曰:"自孔子卒后……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这里是说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都跟从子夏等人学习。《吕氏春秋·尊师》则具体指出了"段干木学于子夏"。
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上,又在教育目的论、教学过程论、学习和借鉴历史、慎交益友等方面有发展创新,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和《大学》、《中庸》等光辉篇章的重要一环。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
诸葛长青研究发现,子夏的进步,除了认真之外,就是子夏善于思考。对于孔子教的知识,子夏能够举一反三、深入思考。
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
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近人有以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韩非子称"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
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
活了一百多岁的卜商先哲,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在传播儒家学说上,独立形成子夏氏一派,成为孔门弟子中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中博学笃志,传授五经,后世治五经的学者,大都认为他们的学说托之于卜商的传授;他不但学识渊博,整理和传播古代文献有着杰出的贡献,他更重视躬行实践,讲究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后人留下良好的形象;他晚年西河讲学,离群索居,继承孔子的未竟事业,活到老,学到老。
《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肯定其文学能力。
子夏的生活较为清寒。《说苑·杂言》称他为人"甚短于财";《荀子·大略》则说"子夏家贫,衣若悬鹑"。但这也造就了他的孤独傲慢和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他说:"君子渐于饥寒,而志不僻;銙于五兵,而辞不慑;临大事,不忘昔席之言。"
别人劝他出仕以改变处境,他表示不愿去争蝇头小利,以免"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子夏表示:"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
孔门弟子的不同特征,连齐国的晏婴都有耳闻。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记晏婴曰:"臣闻仲尼居处情倦,廉隅不正,则季次、原宪侍;气郁而疾,意志不通,则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厚,则颜回、骞、雍侍。"与颜回等人在一起可以积德行善,而与子路、子夏在一起,则可以免于"气郁而疾,意志不通"。在这里子夏为人爽直,无所畏惧的特征被突出地体现出来。
子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交友时有一定的选择,所以孔子预言自己去世后子夏会更进步。
《说苑·杂言》记孔子曰:"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还说(悦)不如己者。"
子夏与子贡(端木赐)不同,子夏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正是自己不断进步的前提。《说苑》这里的说法应当是可信的,《论语》中的一段记载正可以作为佐证。
《子张》记曰: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拒人也?"
《论衡·知实》引《孟子》曰:"子夏、子游、子张,得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骞、颜渊,具体而微。"然后评论说:"六子在其世,皆有圣人之才,或颇有而不具,或备有而不明,然皆称圣人,圣人可勉成也。"子夏有圣人一体而不具,与颜渊等人还有一些区别。《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记有子贡对子夏的评论:"学以深,厉以断,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银手如断,是卜商之行也。"这基本概括了子夏的为人性格特征。
汉代以来,学者大多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的,如东汉徐防说过:"《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后汉书·徐防传》)这里就认为,"六经"中的大部分是来自子夏的传授。南宋的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叙述得更为具体,其云:"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虽传记杂言未可尽信,然要为与他人不同矣。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而《毛诗》之学,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传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五传而至大毛公。于《礼》则有《仪礼·丧服》一篇,马融、王肃诸儒多为之训说。于《春秋》所云'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矣。公羊高实受之于子夏。毂梁赤者,《风俗通》亦云子夏门人。于《论语》,则郑康成以为仲弓。子夏所撰定也。"洪迈之说虽未必每事皆实,但学者一般以为亦非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