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风流才子唐伯虎:晚年皈依学佛
我们要为唐伯虎正名翻案,他是杰出的不风流才子,晚年皈依佛教。
-----诸葛长青
唐伯虎,是大家熟悉的一个才子。
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出生在明朝。
人们都说他是风流才子。
诸葛长青研究历史认为,唐伯虎是一流才子,但不是风流才子。
唐伯虎和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四人并称为江南四大才子,他们共同生活在明代时的江苏苏州。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
为什么称为唐寅呢?
传说他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生辰八字中有四个寅,所以取名为唐寅。
唐伯虎生于明朝苏州,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
唐伯虎青年时候潇洒自如、无拘无束,可惜了天赐智慧。
诸葛长青认为,唐伯虎这样的人才,一般是天上神仙投胎。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往往不愿意被拘束。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唐伯虎就灰心丧气了,实际上应当持之以恒的而去奋斗。为此,唐伯虎的人生有点浪费。
唐伯虎晚年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件事情,在一些学佛者指点之后,后悔的说:糊涂啊、糊涂,浪费了大好人生。于是,顿悟人生,于是皈依了佛教。
诸葛长青:唐伯虎晚年自号“六如居士”。“六如”取自《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自治一方印章“逃禅仙吏”。
一、唐伯虎天生聪慧、晚年顿悟学佛。
唐伯虎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
16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
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
30岁赴京会试,本来是第一名状元。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
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
诸葛长青:唐伯虎天生聪慧、可谓奇才。经受挫折的时候,应当坚定信心、运用智慧化解问题,不应当消极应对。辩证的看,如果唐伯虎早接触佛法,会更好一些。佛法是积极的、是大智慧的。真正的佛教,是让人更幸福,更能顿悟人生。
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装疯甚至在大街上狂奔才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因为生病而去世。
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他54岁去世。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刻骨铭心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诸葛长青:唐伯虎晚年诗,体现了他还没有真正理解佛教。诸葛长青认为,佛教是积极的却不是消极的,所以唐伯虎不应当消极反而应当微笑着面对。如果有高层次的学佛智者给他开导学佛的话,他的人生就会变得更喜庆一些。所以,学佛的人多,但是学佛的智慧者还是少啊。实际上,面对考场舞弊案别人的诋毁,他完全可以重新让皇帝出题目,自己重新写文章,可以面对皇帝当场写出考试卷。辩证的看,唐伯虎学佛有一些晚,但是毕竟基本了解了佛教。总起来讲,是种下了成佛的种子的。
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秋风纨扇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著《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二、唐伯虎生平故事
唐寅祖籍晋昌,即现在山西晋城一带,所以在他的书画落款中,往往写的是“晋昌唐寅”四字。北宋时唐氏家族南迁,开始来到南京、苏州经商。
唐寅就出生在苏州府吴县吴趋里一个商人家庭。唐寅一生共有三位妻子,十九岁时娶徐氏,是徐廷瑞的次女,但在他大约廿四岁的时候病逝。后来可能又娶有一室,但碰到科场弊案的牵累而离去。后娶沈氏,或名九娘,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16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二十九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正当他踌躇满志,第二年赴京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交恶运。
“会试泄题案”,一般说法是,与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巨富之子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事情败露,唐寅也受牵连下狱。
是年京城会试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东阳。两人都是饱学之士,试题出得十分冷僻,使很多应试者答不上来。其中惟有两张试卷,不仅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使程敏政高兴得脱口而出:“这两张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经的。”这句话被在场人听见并传了出来。
唐寅和徐经到京城后多次拜访过程敏政,特别在他被钦定为主考官之后唐寅还请他为自己的一本诗集作序。这已在别人心中产生怀疑。这次又听程敏政在考场这样说,就给平时忌恨他的人抓到了把柄。
一帮人纷纷启奏皇上,均称程敏政受贿泄题,若不严加追查,将有失天下读书人之心。孝宗皇帝信以为真,十分恼怒,立即下旨不准程敏政阅卷,凡由程敏政阅过的卷子均由李东阳复阅,将程敏政、唐寅和徐经押入大理寺狱,派专人审理。徐经入狱后经不起严刑拷打,招认他用一块金子买通程敏政的亲随,窃取试题泄露给唐寅。后刑部、吏部会审,徐经又推翻自己供词,说那是屈打成招。皇帝下旨“平反”,程敏政出狱后,愤懑不平发痈而卒。唐寅出狱后,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任。
关于这场会试泄题案,记载很多,说法不一。实际上这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结果。《明史·程敏政传》云:“或言敏政之狱,傅瀚欲夺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但毫无疑问,这一事件对唐寅来说是极其严重的。从此唐寅绝意仕途。归家后纵酒浇愁,游历名山大川,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
明弘治十三年(1500),唐寅离开苏州,坐船到达镇江,从镇江到扬州,游览瘦西湖、平山堂等名胜。然后又坐船沿长江过芜湖、九江,到庐山。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给唐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以后的绘画作品中被充分地反映了出来。他又乘船溯江而上到了黄州,看到赤壁之战遗址。唐寅的《赤壁图》即依此所画。后又南行入湖南,登岳阳楼,游洞庭湖。又南行登南岳衡山。再入福建,漫游武夷诸名山和仙游县九鲤湖。唐寅由闽转浙,游雁荡山、天台山,又渡海去普陀,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达安徽,上黄山与九华山。此时唐寅囊中已罄,只得返回苏州。唐寅千里壮游,历时9个多月,踏遍名山大川,为后来作画增添了不少素材。
返回苏州,家中非常清贫,妻子大吵大闹,终于离他而去。他住在吴趋坊巷口临街的一座小楼中,以丹青自娱,靠卖文鬻画为生。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以表其淡泊名利、专事自由读书卖画生涯之志。
唐寅三十六岁时选中城北桃花坞,建了一优雅清闲的家园,度其清狂生活。桃花坞原是宋人章庄简的别墅,但经风雨沧桑,早成一片废墟。不过这里景色宜人,环境十分幽静,一曲清溪婉蜒流过,溪边几株野桃衰柳,一丘土坡,很有几分山野之趣。第二年唐寅用卖画的钱建成了桃花坞别墅。虽只几间茅屋,檐下却悬着雅致的室名“学圃堂”、“梦墨亭”、“蛱蝶斋”等匾额。唐寅一生酷爱桃花,别墅取名“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并作《桃花庵歌》:“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春日,园内花开如锦,他邀请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来此饮酒赋诗,挥毫作画,尽欢而散。。“日般饮其中,客来便共饮,去不问,醉便颓寝。”此时唐寅过得清闲而超脱。
明正德九年(1514),他被明宗室宁王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后发现身陷宁王政治阴谋之中,遂佯装疯癫,脱身回归故里,后来宁王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寅幸而逃脱了杀身之祸,但也引起不少麻烦,从此思想渐趋消沉,转而信佛。
在一些学佛者的点化下,唐伯虎开始信佛,研究佛经,自号六如居士。自号“六如居士”,“六如”取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自治一方印章“逃禅仙吏”。
诸葛长青:我们今天才体会到佛法难闻的难处。如果唐伯虎早一些时间学习佛法,人生可能不是这样子;如果当年的唐伯虎能够学会改运秘法、学会施食秘法,那么他晚年疾病可能会变好,甚至延寿。佛法很好,可是真的很难遇到啊。阿弥陀佛,佛法难闻啊。愿有缘者珍惜佛法,让人生变得更美好。
明嘉靖二年(1523),54岁他健康状况更差,死后葬在桃花坞北。嘉靖26年迁葬到横塘镇王家村。他逝世后由其亲友王宠、祝允明、文徵明等凑钱安排后事,祝允明写了千余字的墓志铭,由王宠手书,刻在石碑上。后世有关唐寅的生平事迹大多是从这墓志铭中得到的。
明万历年间,常熟书商何君立仰慕唐伯虎的诗文和为人,不惜重金,征求片纸只字,为他搜集整理诗赋词章。将唐寅生前散轶的近百首(篇)诗文核阅后付梓,这就使唐寅有了第一个较完善的诗文集传世,一时洛阳纸贵。后来,江南著名的出版藏书家。常熟书商毛晋也十分敬重唐寅才情为人,他在编录《明诗纪事》及《海虞古今文苑》时,又特地详细收录了唐寅生前诗文和轶事,丰富和完善了唐伯虎诗文内容,为后代积累了生动的文化资料。
毛晋,后来还独立承担了重修唐寅墓的重任。据《苏州府志》,崇祯甲申三月十六,毛晋与同郡士人游春至姑苏横塘王家村,因见一代才子唐寅之墓荆棘荒芜,牛羊放逐墓园,顿生哀悯之心。他询问附近田夫,方知唐寅亡后,后嗣中唯剩一侄孙孀妇,经济拮据,困顿城内,以致唐寅四时之祭匮乏。毛晋凄然感叹:“是朋友之罪也,千载下读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时与并乎?”于是,毛晋慷慨解囊,重修墓封,再立碑石,并且择地墓旁造三间祠堂。苏州地方官雷起剑亲作“重修唐解元墓”碑文,“更勒石以遗千古之有心者。” 三、唐伯虎没有点秋香,他是一流才子,但不是风流才子
唐伯虎点秋香是广为流传的一个历史故事。
实际上就是纯粹的“张冠李戴”。
“点秋香”的是明代的书生陈立超,陈立超真的追求过一位美女,后来一些文人演绎成唐伯虎的故事了。
据《茶余客话》和《耳谈》等笔记记载,明代历史上的确有件为一个婢女而卖身为奴的事,但这是一个名叫陈立超的书生,好事者把它附会到唐伯虎名下。另据史家考证,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间南京妓女,名叫林奴儿,她的年纪比唐伯虎足足大20岁。而华太师是无锡人,要比唐伯虎小27岁。因而,唐伯虎是与“三笑”姻缘无缘的。
有的戏曲将唐伯虎描写成有八九个老婆还不满足的色迷、淫棍、流氓、文痞,调戏起妇女来门槛数他最精,玩弄起骗术来也数他最聪明。这实在是委屈了唐伯虎。
这一数百年的“冤案”,是该重新颠倒过来了。
早在明代嘉靖或万历年间,嘉兴人项元汴的笔记《蕉窗杂录》上,就载有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稍晚一些,周玄暐的《泾林杂记》一书关于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更为详细,基本上形成了“三笑”的雏形。而明朝末年,冯梦龙以《唐解元一笑姻缘》为题,又将其编进了广泛流传的《警世通言》中。明末还有孟舜卿写的《花前一笑》,单人月写的《花舫缘》等杂剧,用舞台演出的形式,更使其走进了千家万户。
诸葛长青:我们今天要为唐伯虎翻案,他是一流的才子,但不是风流才子。我们要为他正名。
唐伯虎是个不风流的好文人。唐伯虎在《与文征明书》中写道“反视室中,瓶瓯破缺,衣履之外,靡有长物”。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依靠卖画为生,维持生活尚且艰难,哪有钱来养活八九个妻子。其实,唐寅并没有纳妾娶小,他的原配夫人死于疾病,续弦的一位看唐伯虎做官无望背他而去,最后一位红粉知己叫沈九娘,民间讹传为第九个娘子。除此之外,造成讹传的另一原因,就是他的画中很多美女的原因了。
诸葛长青:佛教博大精深,有着超前智慧。杰出人物晚年都学佛,体现了顿悟人生。
本文参考资料:有关历史、百度资料。
祝福天下有缘者有求必应、天官赐福、事业腾飞、财源广进!
【诸葛长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圣贤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国学传统文化研究
诸葛长青: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国学传统文化学者,智囊顾问,博士。立志“学习圣贤、弘扬善德,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邮箱:zhuge803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