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大事靠素养
小事靠智,大事靠德。而德的来源是人的素养.....
--- 诸葛长青(海涛)
傅胜龙:大家都说我是个成功人士,实际上每个人每天都有成功,也有不成功,成功人士就是在成功的数量上比普通人多一些,当然从量变到质变,就差一步,要成为真正的成功人士,就得努力实现质的飞跃。在探索成功的道路上,我有许多思考,也有许多收获,因此就阐谈几个观点,与大家共同探索成功是怎么获得的:
我同大家谈“大小论”、“难易论”、“智愚论”三个论点。
大小论
孔融让梨,选小而弃大,千古称颂,以致于小小四岁孩童,感天感地感大人。古人称“大人”,并非高龄,而是官大,常人称“小人”,并非体小,而是德差,“道、德、仁、义、礼”,把人塑造成伟大,贪、赌、色、懒、偷把人引向小人。把年龄、体格、品德做三个坐标轴,这大与小的问题,就得要计算其体积了。
当然,大与小的意义还远非如此。比如,昨天的李宇春还只是一名穷大学生,她借“超女”下海走向社会,一举成了大人物。做个可口可乐的广告收了300万元,到外出个场子要收18万元。这“小”和“大”一夜巨变。这巨变的背后,自有那一步一步走过的艰难,一点一点得来的积累。大是小成长起来的,大是小比较起来的,大是小变化过来的,我们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才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防微杜渐”的警句。
大与小真正的理解在于悟,觉者说:“一花一世界,一沙一乾坤”,我们常常受常识影响而形成习惯性思想,从而经常有“不惑”或“恍然大悟”的感觉。往前走就意味着远离出发地,果真如此吗?一名求道的人找到一位道者,道者为其沏茶,茶杯已满,却为之,求道者说:“满了,别倒了”,道者说:“既已满,何须求道”,求道者顿悟。
“大汉”还小的时候就有:“为工作而赚钱”的说法,常人都知人生存的基本就是衣食住行,衣食住行就得要钱,工作就是为了赚钱。为赚钱而工作是天经地义,大汉却反其道而行之,其实不然,大汉只是把人生的目标定位在无限追求的事业上,以事业为乐,享受成功的幸福是最大的幸福。赚钱自然就成为了工具,为实现社会业绩而需要的工具。因此,大汉成了钱的主人,而非奴隶,始终有主人的满足,因此才有了兼并的公司,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我们知道下棋要看三、五步,而不是一点,选人要察智、勇、能,而不是一表,一是起步之数又是为冠之数。思是入门之法,又是形成之道,万事万物,千变万化,大与小,多与少,首与尾,循环反复。事可变,位可移,察事可变,成事更可变,谁大谁小,唯变是道。
难易论
蒙牛的牛根生说:举办活动,如果设计时颤颤兢兢、绞尽脑汁,百密不疏,那么执行起来就会顺顺溜溜,很少有着“三不着回”的现象发生,这是先难后易;但如果设计时大大咧咧、优哉游哉、浮皮潦草,那么执行起来就会磕磕绊绊、漏洞百出、频频救火,疲于奔命,这是先易后难。类似的例子很多:“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反过来即是“平时少流汗,战时流血多”;“学得辛苦,做得轻松”,反过来就是“学的轻松,做的辛苦”。这就是牛根生的难易律。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两个和尚都想去南海,穷和尚走路去了,一年就回来了,富和尚还在等船去。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中,有唧唧和西西两个小人,行动的人找到了新的奶酪,而不行动的在等待中饿死。显然,古今中外把难与易定位在行动上。然而,行动只是化难为易的起点。现代社会,对难易有很深理解的人:一曰牛根生,把难与易的因果关系讲透了,强调凡事先难后易,要绞尽脑汁,百密不疏的行动,而不是大大咧咧,优哉游哉的行动,因此,牛根生技高一筹,牛跑出了火箭速度;二曰张瑞敏,张瑞敏说:“把简单的事情反复做就是不简单”,反复做容易的事就是难。张瑞敏道出了难就是易的累加。雷峰也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了”。的确,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坚持是化难为易的唯一办法,在坚持中熟练技能,在坚持中等待机会,在坚持中养成品德或习惯。在大汉的经营理念中勤奋的内涵有三:一曰实践;二曰坚持;三曰超越。可谓化难为易,走想成功的要诀。
易经中的“三易”,变易、不易与简易,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实践和研究简单的现象,不断探求事物的规律,就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最终,熟能生巧,随心所欲。
对难与易的理解,从先古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的行动论,则张瑞敏的难易的累加,坚持就是胜利的坚持论,到牛根生的先难后易,先易后难的因果论,到大汉集团设置新的目标,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化蛹为蝶的蜕变的超越论,可谓难与易的全部含义。
智愚论
大智若愚,同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一样都是中国人生哲学之极,是高手的高斗,我们有几个老总有感于郴州的一位老板,大字不识,开会无言,动之于人前,察容于人之先,所谋之事,都有所成,应该说这位老板对大智若愚理解可深。
郑板桥有:“难得糊涂”一说,告诫其弟:“放一着,退一步”。曾国藩也有“学为糊涂”一说,告诫其弟为:“一味浑含,永不发露”。这等聪明之人,为成其道,或忍辱负重,或滔光养晦,这绝非愚笨之举,而是智者之愚也,然现实中还有许多本来就糊涂,还要装糊涂,以愚来掩盖愚,真是愚笨之极。“聪明反被聪明误,算人终究算自己”,以智来张扬其智不行,以愚掩盖其愚也不行,大智若愚就成了成大业中必选的智愚之态度了。
我还是赞成《易经》中:“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的说法,循其道而行其道,按科学的发展观办事,才是智者之举。
当然,智和愚不只是一个态度的问题,更多的应该是其辨证的规律。愚公移山,看似愚笨,但克服困难,开放家门不失为改革开放之举,移山之后,世界更大,信息更快,愚笨的观念得到了清理,智慧的思想得到启迪,大智便至也。以愚攻智,最聪明的脑袋胜不过最笨拙的笔头,勤俭?思维的蘑菇就必将常有感悟,也是化愚为智的有效时刻。在大汉应用于市场的“起的早,跑的快,找的准”理论,起源于早晨拣蘑菇,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中的核心理论,起源于生产队伍工分。智和愚的较量最终在世界观的差异上,智者不只是每日智之概念,而是眼光远,有胸怀。
智者悟道理,找规律的能力,超于常人,然而现实是靠规则维护的,规律是潜流,规则是明流,规律是自然形成,规则是人为制定,规则围绕规律波动,但不等于规律,因此我们常有正义也不一定就张扬,其行不一定就优秀,分配不一定就公平。忽视客观环境,死究其理,最终精神痛苦不说,且经常事情向坏的方面发展。
大与小的关系是大相对于小存在,大依靠小成长,大随之于小而蜕变。
难与易的关系是难在行动中变易,易在坚持中为难,难在超越下求易。
智与愚的关系是:识道者为智,识其道而成其道为大智,不知者为愚,愚者装愚是大愚。行动,积累,胸怀宽广,才是智者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