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军事思想:孔子视军事为国家支柱!
孔子,儒教创始人,中华民族的圣贤。可是很多人认为,儒家思想有缺乏刚强之力。实际上,孔子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圣人。他如何不知道军事很重要?他曾提出“足食、足兵,民信”等主张,并且说“子之所慎,斋、战、疾”。圣人孔子,一位杰出的令人仰慕的圣人。魏远峰先生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与大家分享。
--- 诸葛长青
魏远峰:最近,孔子“走进”了美国国会,成为美国国会的纪念对象,并成为中美之间文化交流的一个话题。美国国会众议院以361票赞成,47票反对,通过一项决议案,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并且赞扬儒家思想对人文社会的贡献。
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首席共和党人罗斯雷提南在院会上说:“受到亚洲文化与儒家思想影响的美国学者,对多元的美国社会与生活做出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贡献,包括科学、法律、医药、工程、音乐与艺术等各个领域…… 本文,试浅论孔子思想体系中最边缘、却也十分重要的一个领域,即:孔子的儒家军事思想…… 的确,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他创立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通常认为仁义礼智、道德文章,就是儒家思想的全部,这其实是很片面的。
纵然,孔子没有军事思想专著,可在孔子学说中,点状、零散、跳跃式闪烁着许多军事智慧亮点,有些智慧亮点非常耀眼——常言说,“一滴水,可折射全部阳光!”那么,把孔子军事智慧亮点聚集放大,就能看出其明晰的军事思想脉络。
一、战争评价与用兵原则
(一)总体反战,是孔子战争评价的首要特征;
孔子在《礼记·乐记》中说:“礼者,天下之序也”。孔子认为,世界秩序应该是“礼”。因此,在孔子看来,“战争之序”也应该符合“礼”。因为,战争虽然重要,毕竟只是世界秩序中的一个方面、一个部分——所以,孔子的战争评价的首要标准,是看战争符不符合“礼”。 我们知道,孔子是个大音乐家,在“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的时代,孔子担负起文化梳理、传承的重任,编《书》、《礼》,定《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韵、武、雅、颂之音……” 同时,孔子还是个见地高妙的音乐评论家,是一个有良心、有原则、不谄媚的音乐评论家。孔子总体反对战争,尤其反对不合“礼”的战争。可以从孔子的音乐评论中看出,孔子在议论《韶》和《武》这两组舞乐时,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为什么呢? 孔子认为《韶》,表现了虞舜禅让给禹,符合“礼”。所以,舞乐中有“太和之气”,所以“尽美尽善”。以至于听《韶》,“三月不知肉味”。《武》表现汤武革命,虽顺天意民心,毕竟是崇尚武力,以下犯上,僭越夺权,不符合“礼”,所以“尽美不尽善”。
孔子对“周礼”,顶礼膜拜,并以周礼为其学说核心,却对奠定周朝的“汤武革命”不用最彻底、最高级的肯定,其实隐含着他对周武力灭商的批评。 同时,孔子还在《春秋》中,对当时的战争用“侵、伐、战、围、灭”等不同字眼,进行了总体批判,也可以看出孔子的总体反战态度。
(二)为礼而战,是孔子发动战争的首要原则;
《论语·宽问》中记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陈恒杀死了齐简公。孔子沐浴更衣,匆匆上朝,力请求鲁君出兵征讨陈恒。 前已说过,孔子整体是反战的,可因齐大夫僭越灭主,孔子竟成了主战派。可见,孔子并不一味反对战争,并不是反对全部战争。孔子反战,是有条件的。
极力支持向违反“礼”者开战,是孔子发动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则。孔子主张,对那些无辜被灭的诸候“力能救之则救之”——救被灭永诸侯是要打仗的。对那些动辄武力欺人以下犯上的诸候“力能讨之则讨之”——讨武力欺人诸侯,也是要打仗的。 由此可见,孔子发动战争,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礼”。
《韩诗外传》中,记载着孔子严辞批评陈国投降子民的故事,孔子说他们:“国亡而不知,不智也;知而不争,非忠也;亡而不死,非勇也”。 孔子还说过“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他认为一个人为国而战,为国捐驱、为国而战死,是符合“礼”的。上述,也说明孔子非常重视鼓励国民忠勇爱国、宁死不惜的精神。
(三)慎战尚谋,孔子用兵之法二元一体;
《论语》中说“子之所慎,斋、战、疾。”说明孔子对战争达到象祭祀上苍、先祖和自己疾病一样慎重。 从史料看来,现实生活中,孔子是个既重视勇敢气慨,又崇尚谋略智慧的人。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也”。可见,孔子不赞赏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死打硬拼的所谓勇士。他高度重视勇与智的统一。综上所术,孔子的战争评价及用兵原则,可以归纳为:总体上——反战;合于礼——支持;违于礼——反对;操作中——务实。 “礼”具有矛盾着的两面性,它一方面作为孔子衡量、认可、组织、发动战争的依据,即决定战争与和平的尺度;另一方面它又是孔子以礼制战,以礼止战的手段。这不是孔子自相矛盾,而是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军事思想中的反映。
二、兵备及军队建设思想
(一)维护皇权,军权归君的建军原则;
孔子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一句话说明,孔子坚决主张把军队指挥权,收归君王。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之时,各诸候国内部,政出多门、政权旁落的现象,比比皆是。孔子对这种局面非常忧心。他担任鲁国司寇后,他坚持贯彻“强公室,抑私门”政策。 当时,鲁国正值政出叔孙、孟孙、季孙三家,“三分公室”的情势。三家各有地盘、城堡,各拥有私家军队。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提出了“堕三都”计划,把矛头直指拥有“超标都城及军队”的前述三家。 公无前498年,孔子由弱开刀,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先后拆除了叔孙氏的郈城和季孙氏的费城(季氏之城实被公山不狃占据),还亲自指挥申句须、乐倾率兵,打败起兵反抗的公山不狃。堕三都”事件,可看作孔子“兵权归君”思想的运用。同时也折射出,孔子具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二)倡导文治,不废武备的兵备策略;
孔子任鲁司寇的那年夏天,齐景公派人使鲁,约定两国君主在齐鲁边境之夹谷会见。因鲁国历来拥晋不附齐,齐景公便打算这次武力迫使鲁国服齐。 孔子作为负责外交的官员,准确预见到齐国的目的及可能手段。孔子提出建议说:“我听说外交活动中,须有军事准备,而在战场上,必须以外交手段辅之,文武交互为用。” 鲁定公采纳了孔子的建议,命左右司马带兵同去,致齐以彻底失败。“礼”是孔子的理想,但他又实用主义地把兵备用于外交,使它成为维护“礼”的手段,可见孔子不是个“书呆子”。
孔子还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他把足食——发达的经济;足兵——强大的军备;民信——民众的信任;作为支撑国家的三大支柱。诸葛长青:足食是让人民富裕安乐;足兵是让人民感到安全;民信事实让人民感到可以依赖。孔子的思想太伟大了。
这说明,孔子具卓越的战略眼光,能入木三分地洞察国家建设相关问题的关键和本质。可以说,孔子悟到了“治国,平天下”的真缔
阿弥陀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之以恒、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