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国军事文化的智慧象征
中国人,不读《孙子兵法》,不可以说自己了解中国文化;不研究《孙子兵法》,不可以说自己对军事有研究。《孙子兵法》者,人生大智慧也!
----- 诸葛长青
杨新:弘扬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传统,从中吸取智慧,无疑是加强我国军事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举措。《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文化传统的根源性经典,自古至今,在中国军事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军事战略文化层面而言,《孙子兵法》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和平胜利观。孙子认为,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上说: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凡用兵作战,以能使敌人举国降服为上策,通过武力击败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为上策,通过武力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为上策,通过武力击败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通过武力击败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通过武力击败敌伍就次一等。所以说: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而不通过交战就使敌人全部降服,才是最好的方法。) 诸葛长青: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是天道也。孙武,也是替天行道的代表。
二是重战、慎战、备战、善战为核心的战争观。孙子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战争和军事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要高度重视战争。而重视战争,必须加强战争准备,“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要“以虞待不虞”。同时,对于军事和战争手段的运用又必须慎重,必须出于“安国全军”的目的,非利不动、非危不战、非得不用。 如果必须运用战争手段,则一定要善战,即善于运用伐谋、伐交、伐兵等手段战而胜之。诸葛长青:不重视战争的国家,离毁灭很近。
三是以“道”为首、“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争制胜观。孙子把“道、天、地、将、法”这“五事”,及“主有道”、“将有能”、“得天地”“行法令”、“兵众强”、“士卒练”、“赏罚明”这“七计”作为获得战争胜利及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其中“道”(即开明的政治)是战争制胜的首要因素,也是预知战争胜负最重要的条件。而在“五事”与“七计”具备的情况下,获得战争胜利就取决于谁能采取“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完全主动的战略战术。诸葛长青:胜利者都是主动把握形势的人,唯有主动把握形势,才能取胜天下。
四是以“全胜”、“先胜”、“知胜”、“易胜”、“力胜”、“智胜”、“勇胜”、“修功”为一体的战略指导观。孙子认为,具有胜利的客观条件还不是胜利的现实,要获得胜利,必须正确地进行战略指导。在战略指导上始终要做到“兵不顿而利可全”,才能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而“全胜”战略目标的实现,又必须建立在“先胜”、“知胜”、“易胜”、“力胜”、“智胜”和“勇胜”的基础上。只有营造和具备了胜已败之敌的“先胜”实力和条件,能在“知彼知己”的情况下科学计算决定胜负的“算”(条件),把握制胜的道(规律),并善于运用谋略做出胜“易胜”之敌、“胜已败之敌”的正确战略决策,通过“我专而敌分”的兵力运用,使将士上下齐心,奋勇作战,才能获得战争胜利。更为可贵的是,孙子认为进行战争是为了胜利,但也不仅仅是为了胜利,还要考虑胜利后如何巩固胜利的问题——即如何“修功”。如果胜利后不善于“修功”,不能巩固胜利和利用胜利带来的好处,则不过是对生命、资财的浪费。战胜攻取后的修功,是开明的统治者和优秀的将帅都要考虑的重要战略问题。诸葛长青:取胜天下,是战争的最终目的。
《孙子兵法》“舍事而言理”的哲学思维,博大的战略理论体系,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战略观念,是形成中国尚和平、谋统一、求发展、重防御、贵谋略、崇全胜战略文化传统的思想基础,内化为中国传统军事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理念,是历代兵家和政治家们提高战略谋划和战略指导能力的科学理论武器,无疑也应当成为当代中国特色军事文化软实力的合理内核。我们今天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军事文化软实力时,既应结合时代特点为中国军事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观念注入具有时代特点的成分,同时,也应弘扬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军事文化,为提升中国的军事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的战略文化基础,找到自我完善充实和可持续的增长路径。诸葛长青:《孙子兵法》,胜利之法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