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明灯国学院

首页 -->国学经典

 唐太宗“贞观之治”与唐僧传播佛教


   日期:2023-02-10 13:57:27     阅读:16   

唐太宗“贞观之治”与唐僧传播佛教

   有人认为,唐太宗与唐僧西天取经没有关系,属于文人编造,实际上,他们的渊源很深。正是佛教的力量,让李世民大力弘扬佛教,让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其治史称 “贞观之治”。唐太宗本人对于佛教的态度,延续了其父唐高祖李渊的做法,儒、释、道三教并举,将儒教置于首要地位。其出于政治考虑,对佛教加以整顿和利用,借佛教而安民治天下。当然,晚年其笃信佛教亦是事实。

  -------诸葛长青(海涛)

 

1、深刻的烙印,特殊的关系

   唐太宗的少年时代,佛教的影响已经广泛地渗入到各阶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李氏这个大贵族家庭也不例外。公元六0六年,九岁的李世民患目疾,他的父亲李渊曾亲自到长安草堂寺拜佛,以求保佑。李世民疾愈后,李渊即造石佛一尊,送入寺内供奉。这些在李世民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烙印,后来他始终念念不忘儿时的这段经历,曾亲自撰诗赞颂草堂寺祖师鸠摩罗什,表达对前代高僧的崇敬和追念。

   李世民在参与其父建立唐朝的过程中又得到佛教的支持。在围攻据各阳的王世充这一关键战役中,嵩山少林寺僧志操、慧 、昙宗等主动协助破城。这种特殊关系,加深了他对佛教的感情。由此可见,他在登位之前就和佛教僧侣交往密切,视其为师友。

    诸葛长青(海涛):自有家庭熏陶、个人经历,使他坚信佛教缘分。

2、共法鼓而同宣,与梵音而俱远

   唐太宗虽然也提倡道教,但他曾多次表白自己对佛教的信仰。自称"皇帝菩萨戒弟子",发誓"惟以丹诚皈依三宝"。表示自己平生的终极信仰是"愿心悟无为,神迁妙喜,策绀马以入香城,蹑金阶而宝殿。(以"策绀马"、"蹑金阶"比喻入世法,以"入香城"、"升宝殿"喻为出世间游玩法乐,逍遥净土。永荫法云,尝餐甘露。疾证菩提,早登正觉"。又自称是"金轮天王"的化身,而今降生帝王之家,是要普度众生。"云和之乐,共法鼓而同宣;雅颂之声,与梵音而俱远"。"希声旦发,键槌夕震,莫不倾耳以证无生,入神而登正觉"。

   唐太宗不但如是说、如是写,而且如是做,可谓"信"、"愿"、"行"俱足。他继位后,立即宣布废止限制佛教发展的诏令,开始"度僧立寺,广事弘持",为佛教振兴颇费心血。贞观三年,为报母恩,舍旧宅通义宫为尼寺,以后又陆续修建了不少佛寺。同年下令恢复隋朝设在大兴善寺的译场,命印度和尚波颇主持译经。中国沙门十九人助译,命大臣房玄龄、杜正伦、萧累等监护勘定,此外,太宗又在宫廷内外大兴佛事,或为超度祖先和陈亡将士孤魂,或因风雨失时,命僧尼诵经行道。事后都要大量布施。并先后为皇后六宫授戒。贞观六年。太宗诏请华严宗初杜顺进宫。下殿亲迎。赐号"帝心"。宫廷上下对杜顺礼敬如佛。

3、礼敬玄奘,相见恨晚。

   贞观十九年正月初七日,玄奘大师由印度求法归来,抵在长安。太宗与之"谈叙时俗。从卯到酉(早上五时到晚七时)不觉时延"。玄奘条陈所需优给。甚至对大功臣尉迟敬德的爱子窥基。也应玄奘的请求,特赐其出家。跟随玄奘学佛译经。窥基由被迫出家到最终成为玄奘的得意门生。并和玄奘一起创立了唯识宗。太宗还延请全国高僧数人,征集缀文、字学、证梵学者和笔受、书手以及一些大臣等。在玄奘所住弘福寺内建立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国立译场。所译之佛经"展转流通。使率土之人同禀未闻之义"。又亲撰佛教《大唐三藏圣教序》。称颂佛教"微言广被。拯含灵于三途;遗训避宣。导群生于十地"。以后太宗对佛教愈发护持情深。应玄奘之请。一次就度僧尼一万八千五百余人。为长孙皇后新建慈恩寺。请高僧五十人入住。别造译经院。玄奘移住之日。太宗及皇太子、后妃等于安德门楼亲执香炉临送。仪式非常隆重。观者数万人。唐太宗直到临终仍和玄奘谈论佛法。问因果报应及西域先圣遗迹。深以"相见之晚。不得广兴佛事"为叹。

    诸葛长青(海涛):唐玄奘对太宗影响很大,因为唐僧是如来佛祖的第二个徒弟金蝉子转世而来。具备无限的影响力。



4、佛教的兴盛,带来了国丰民安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对佛教的信仰和扶持政策。开创了中国佛教的兴盛时期。贞观年间,全国寺数已达三千七百十六所。"天下僧尼。数盈十万"。佛经翻译规模宏大。佛教宗派相继创立。佛教兴盛之因。结出了"贞观之治"之果。为官的信奉佛教、深信因果而勤于政治、廉洁奉公;对民众轻摇薄赋。休养生息。客观上安定了社会秩序。缓和国内外阶级矛盾。公元六三年。全国处死刑的不过二十九人。朝野上下政治清明、民风淳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八方来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正如《大乘无量寿经》所述:"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 。无有冤枉。加不凌弱。各得其所。"这也是佛门弟子之理想也。

     唐太宗李世民,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其治史称 “贞观之治”。唐太宗对于佛教,根据其对于佛教的态度前后一分为二。
   第一个阶段,从武德元年(618)至贞观十九年(645)。这一期间,唐太宗对于佛教,主要是利用佛教,为其统治服务。以“道”制“佛”,对于两教严加管制,以实现政府对佛教的有效控制。

    第二个阶段,从贞观二十年(646)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由于沉迷其丰功伟业,以及久攻高丽不克,加之玄装推波助澜,使太宗对佛教笃信不疑,直至终死。

一、第一阶段:利用佛教,严格控制、防范于未然

   唐太宗延续了其父唐高祖李渊的做法,儒、释、道三教并举,将儒教置于首要地位。出于政治考虑,对佛教加以整顿和利用,借佛教而安民治天下。

   武德三年,时秦王李世民,围攻洛阳,征讨王世充,为了取得少林僧侣的支持和帮助,曾致函少林僧人,要其“护持正谛”,“化阐淄林”。此即“少林十三棍僧救助秦王”之事。但在其攻克洛阳之后,却废除隋朝寺院,沙汰僧人。及登基,太宗为笼络这些有功僧人,召见其觐见,但众僧“固辞不往”。太宗“即赐锦千段”,并封“少林寺武僧昙宗等为大将军”。

  武德年间,法师法琳著《破邪论》上秦王书中,仅“颂其文德”,“未言信佛”,“是太宗不信佛之证”。及即帝位,所修功德,俱别有用心。

   贞观二年三月间,太宗念及当初平定天下时,诛戮的人数太多,内心颇为不安。遂将其御服,布施各寺诸僧,且礼忏超度。在“为战亡人设斋行道”的诏书中,曰:“朕为了禁暴用兵,……自隋末创义,……北征东伐……凡所伤殪的人,是难用胜纪的。虽然他们是逆命乱常,自殆殒绝;可是恻隐之心,还是追意怆恨,……想起释氏之教,深尚仁慈,禁杀三科,杀害为重,朕所以意念及此,就弥增悔惧了。”很显然其目的是为“阵亡将士造福也”,并非出于对佛教的崇信。

   同年,太宗谓侍臣:“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同样表明,其对于佛教,只是为了自己的统治而利用、扶持佛教。

   贞观三年的十二月间,太宗皇帝又下诏,为过去行阵作战的地方,建立佛寺,在他“行阵所立七寺诏”一书中说:“纪信捐生,丹青著于图像,犹恐九泉之下,尚论鼎镬,八维之间,永缠冰炭,所以树立福田,济其魂魄。”

   唐太宗对于佛教的宽容和扶植,是欲以自己为表率,来激发群臣和老百姓对于宗教的热情,从而有更多的人支持他,是更多的社会集团用户他。所以,以上种种,根本没有超出一个政治家的所作所为。

   与此同时,唐太宗并没有放松对于佛教的控制与防范。贞观元年他刚即位,就遣治书侍郎御史杜正伦检校佛法。同年又下诏,凡民间四度僧者处以极刑。还诏令祠部掌管僧尼之事,并规定天下之寺有定数,每寺立有三纲(即僧官)。僧尼簿籍,三年一造,以防私度。

二、第二阶段:东征受阻,寻求解脱,妄图长生不老 

   唐太宗晚年对佛教由推崇转至笃信佛教,和晚年“过于夸耀”,“好大喜功”三征辽东而不克有关之外,还和当时玄奘西天取经归来密切相关。

   晚年的唐太宗,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成为其骄傲自满的本钱;他不但不能听取谏臣的忠言,还连年用兵,百姓深受其苦;三征辽东而不克,自觉气力大不如前。由此种种,开始留心佛法。

   玄奘于贞观十九年正月返至长安。二月初,至洛阳宫见太宗。玄奘抓住时机,以广博学识、无碍辩才及挚诚祈请,终获太宗对译经的支持。同时,玄奘在所提赴少林寺译经遭拒之后,不得不接受朝廷的监管,借以消除太宗的疑虑。从此以后,玄奘法师“一入道场,非朝命不出”。

贞观二十年,玄奘上表,请太宗为新译经作序,太宗拒。固请,太宗终允,却迟迟不见下文。此亦足征太宗之不喜佛。

至贞观二十二年夏,太宗于玉华宫诏见玄奘后,太宗对于佛教态度大变。曰:“……既欲敷扬妙道,亦不违犯志可努力。今日已后,亦当助师弘道。”

太宗屡下剃度僧尼的昭书。贞观二十二年, 唐太宗认为自己的宿疾平复, 乃福善所感而致此休征, 于是下《诸州寺度僧诏》, 命“京城及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 宏福寺宜度五十人”。其在《度僧于下天诏》中曰:“其天下诸州有寺之处, 宜令度人为僧尼, 总数以三千为限。??其往因减省还俗, 及私度白道之徒, 若行业可称, 通在取限。”

由此可见,唐太宗已经从当初一个政治家对于佛教整顿、利用的态度,转变为一个对于佛教笃信的佛教徒。此刻唐太宗更多的是,以皇权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中国古代的帝王,晚年一般都有一种幻想,即寻求长生不老之法,太宗亦不例外。

贞观二十二年五月, 王玄策从天竺带回自言二百岁的僧人那罗迩娑婆, 唐太宗命那罗迩娑婆“于金飙门造延年之药” , 并发使天下, 采集奇药异石。但药成之后, 唐太宗不仅服之无效, 反而在贞观二十三年五月泻痢而死。

可以说, 太宗之死, 与其信奉佛教有直接关系。而其晚年对于佛教笃信之态,着实影响了唐高宗,武则天等,这是后话。

(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诸葛长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圣贤  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  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国学传统文化研究

诸葛长青: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中国梦】

学习圣贤,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image.png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葛长青,祝你成功!

(诸葛长青邮箱: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简介:诸葛长青,中国国学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者,愿与天下志同道合者一起“学习圣贤、弘扬善德、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  **  **  推荐文章  ** **  **

*放生感应:放生的好处不可思议!

*印经书的好处:印经书者有七大福报

*放生问答:自己放生和别人代放生一样吗?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你呢?

*命运秘密:心好命也好, 富贵直到老!

*成功励志格言: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周易八卦:中国周易八卦文化智慧

    **  **  **  最新文章  ** **  **

*《易经》提醒:为什么要重视礼仪?

*素食好处:如何吃素食?素食是什么等?

*诸葛长青:吴承恩写《西游记》劝人行善

*放生鱼类:养殖的鱼能放生吗?

*诸葛长青:《易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国学研究:孝敬父母是立身之本

*修行精进:谦虚好问才能学到知识

    **  **  **  随机文章  ** **  **

*关于成功励志的寓言故事

*国学吉祥图案之五:喜从天降

*讲善恶因果的佛经: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施食感应震撼图片:施食超度神奇瞬间

*佛成至道,道通达佛 大千世界,如此而已

*武则天与佛结缘的佛典故事

*放生感应:回向和不回向感应不一样

上一篇:风水调理 气是关键
     下一篇:麦予甫:领导着40万中国女性的七尺男儿


诸葛长青中国梦:学习圣贤,弘扬善德,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邮箱:zhuge8031@163.com

Copyright©2022-2025 诸葛长青-国学12345-圣贤明灯国学院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7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