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经济=智慧经济,构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奇特景观。只要抓好创意,灵光一闪,都是金灿灿的市场.....,发挥你的智慧吧!大成功,都是来好创意!
----- 诸葛道熹
伦敦的创意经济以手工业时代的方式赢得荣耀。 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鉴于MadeinChina向DesigninChina的迫切转型,今年,创意产业首次被列为北京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而言,中国都希望复制英国的成功:1990年代末首倡创意产业政策以来,英国创意产业创造的年平均产值接近600亿美元,占GDP的8%左右,超过了任何一种传统制造业所创造的产值。
事实上,英国创意产业的兴起一方面有赖于政府、商界和学界三方合力打造,另一方面得益于伦敦这座城市的领跑作用。大约250年之前,这座古老的雾都从工业革命开始,亲历了资本主义经济各个时段的形态变异。现在,它那老旧的维多利亚式建筑、为数不多的装有中央空调的现代化建筑、夏日里闷热逼人的地下铁都在不遗余力地渲染着一种“作坊式”的创新氛围。 “几乎涉及到创新的所有领域,你都可以在英国找到不错的人才,也都能达到不错的水准,但是没有No.1。”英国创意产业之父、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JohnHawkins)对《环球企业家》表示。
尽管iPod在伦敦设计,但英国无论如何也不能催生出苹果电脑(Apple)这样的全球创新先锋。“美国的创新之路与工业化联系得更密切,可以在某个领域形成绝对的优势,”霍金斯认为。
看起来,伦敦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有点反工业化,有点酷,如同一部喧嚣时代突如其来的默片一样颠覆常规想像力。这是属于伦敦的方式,它值得引以为傲。
【隐身的操纵者】
伦敦市长李文斯通(KenLivingstone)来中国访问时,特别安排与“平民偶像”李宇春会面。因为创意产业每年为伦敦带来210亿英镑收入,提供超过50万的工作机会,由数字内容、音乐和时尚等产业带来的年成长率预计至少4.5%,这位市长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支持大众文化的机会。
与同行们不同,鉴于创意产业是伦敦市成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伦敦市长办公室首席经济专家约翰·罗斯(JohnRoss)在接受《环球企业家》专访中说,为创意产业发展创造最好的条件是李文斯通很独特的本职工作之一。 对英国的创意产业来说,1997年文化、媒介和体育部的成立可谓标志性事件。当时,它包容了娱乐、体育、旅游、创意产业等14个部门,去年,又将设计、时尚等因素纳入,可见,政府的推动是英国创意产业最大的特点之一。
在这个率领英国取得奥运主办权的功臣部门看来,创意产业是与个人的才能、技术和创意有关的产业,可以从生产、制造智慧产品的过程中创富,而且设计范围极广:广告、建筑、艺术和古董、工艺、设计、时尚、影视、互动娱乐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和电脑游戏、电视和广播等。
目前,软件、电子游戏和电子出版业在英国的创意产业中所占份额最大,创造的年产值接近170亿美元,占GDP的2.5%左右。而音乐产业是英国文化产业的支柱之一,近年来平均每年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达30多亿美元,其出口利润甚至高于钢铁业。 然而,伦敦的成功也不由令人在“创意产业化”和“产业创意化”的迷思之间游走。如若过于强调政府“经营”对创意产业的重要,那么无疑将后者变为一个可剥削的资本原料,徒有时髦的外表。
事实上,一个城市或国家主动发展创意产业的过程中难免产生盲点,以创意为主,产业为辅,不能本末倒置。而政府,最好成为隐身的操纵者。 经常为英国文化协会在全球举办音乐活动的音乐创意人安竹(AndrewMissingham)表示,与他合作的全球顶尖创意人才都不会主动与政府和大企业来往,不会主动走进一个挂牌写着“艺术中心”的地方来创作。
这些人才的创意之发挥,需要一个看不见的手在背后精心运作经营,创造开放而自由的空间。这样一来,政府和企业在推广创意产业时遇到的挑战很有难度,政府和企业需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在英国,政府的创意产业政策并不是由上往下推行,而是地方官员在认识地方的需要后,对下一年度的预算向中央提出建议。同时,英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管理主要有三大原则:保持距离、适当分权和“专”“宽”兼备。
这种由国家推动创意产业的模式之所以能成功,不仅在于政策兼具了新观念和新做法,弹性结合创意与商机,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如何梳理自己与上级政府、商界之间的关系。尽管伦敦走在世界创意产业的最前端,但伦敦政府和中央政府仍然经常意见分歧。某种程度上,这是由于中央政府的管理僵化过时,而伦敦市政府更理解全球化及其影响。因此,为避免冲突,尽管中央政府仍然给伦敦市政府每年25亿英镑的预算发展创意产业,但后者还是建立了其他资金渠道,以保证冲突发生时,伦敦创意产业的独立性。
对商界来说,市政府的角色只是要提供创意发挥的平台,通过税收政策、版权保护之类的措施为市场运作创造最好的条件,因此没有特定的政策出台。这样一来,在媒介汇流的数字经济下,保证了市场的自由开放,既分化又多元。总之,在消费者需求和未来一样充满不确定性之际,它以不干预的态度暗中鼓励激烈的竞争,这个意义上,伦敦政府真可谓不折不扣的自由经济理论的忠实信徒。
【伦敦往东】
坦白说,这座城市气候不佳,向来给人阴暗的感觉,冷淡的英国人有时也不大讨人喜欢。但令人惊讶的是,定居伦敦的国际人士和当地居民比例是全球最高的,大伦敦地区居民说超过300种语言,还有50种不同族裔的社群。而美国Newsweek则将它称为是“全球最酷的城市”。 伦敦的酷,几乎全部体现在曾经没落的伦敦东区。饼干、果酱工厂、茶叶仓库之类的老旧厂房,在传统制造业外移后遭到废弃,现在却因创意群落的形成变得炙手可热。广告、设计、传播、创意公司、非盈利机构,以及充满另类艺术气息的咖啡馆、酒吧、画廊为砖楼厂房增添了时尚感的设计,勾勒出粗糙、突出距离感的后现代风格。
事实上,随着创意产业的全球化,包括曼哈顿、伦敦在内的诸多老牌资本主义大都会都出现了类似的创意群落。这些弹性十足的小型创意公司聚集在一起,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产业聚集效益。它们的使命是将无形的概念转化为可实现获利的商品,同时严格遵循由体验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规律所共同缔造的游戏规则。 而在伦敦东区,这一切已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被固定下来。卜克(PokeDesign)设计公司的办公室是由一座饼干工厂改造而来,高挑的空间配以外露着管道的水泥地,光线明亮。该公司创意总监尼可拉斯(NicolasRoope)喜欢这种搭配所营造出来的摈除传统大公司规则的随意气氛。但另一方面,他又具备严谨的创意思路。
年轻的尼可拉斯在全球网络界赫赫有名,他提出了一个“创意五环”的概念,由想法、内容、组合、美感和功能构成,环环相扣。同时,尼可拉斯认为当前创意产业制胜的关键在于消费过程的体验,而非产品本身。这就要求设计者打开思路,突破传统与现代的审美规则,懂得将差异化的元素巧妙融合在一款产品中。 浩哥(Hulger)电话话筒最为鲜明地表达了尼可拉斯的创作风格。 尼可拉斯一直不喜欢现代科技那种冰冷的工业时代的感觉。手机的蓝牙耳机和话筒越做越小,大家讲电话时如同自言自语。虽然款式不断推陈出新,但总体上大同小异。 难道高科技就是要没有个性吗?尼可拉斯反问道,并决定求诸传统找出能体现差异化的元素。
拥有老式电话话筒的浩哥电话诞生了,可以插在电脑或手机上,配有蓝牙。浩哥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西方媒体称尼可拉斯“在传统中找到了未来”。的确,这个兼具高动能性与传统美感的奇妙混合体,以一种出其不意的趣味给消费者带来了新奇的体验。 不过,伦敦之所以成为全球最著名的创意之都,决不仅仅依靠类似成功产品的叠加效应。这座一心要成为世界创意工作室的城市,除了向全球出口摇滚乐、哈利波特和时尚产品以外,还在倾力外销设计概念和创意。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教师寇宜安(IanKirk)同时是位数字媒体艺术家,他在与创意公司合作、提供品牌策略和产品概念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创意产业链好比电影的生产方式,寇宜安对《环球企业家》说。 寇手头上正好有个合适的案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营电信业者意逖沙(Etisalat)为进军国际市场,计划打造一个崭新的企业形象,英国创意公司瑞福(Rareform)接到这个项目,再外包给寇宜安设定一个贯穿品牌改造始终的主题。
在这个链条中,寇宜安负责电影故事的创意,瑞福公司相当于剧作家,导演和制片人由广告和公关公司担当,最终抵达消费者。 在伦敦的创意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有无限拓展的余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创意人,寇宜安以自己在学界、艺术界和商界的多重角色访问了35个意逖沙高层主管、在公司内部网上对750名员工调研、对消费者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对800名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还要研究地方市场上的电信业者品牌策略,并比较国际电信业同行的品牌形象。
而瑞福公司可以说是英国创意产业的另一个缩影,全职员工只有五名的瑞福刻意维持小规模,尽量将项目外包给约15名固定合作的创意人,这使得公司具有更富弹性的决策空间。 目前,一半以上客户来自海外的瑞福在独立创意人和政府之间找到自己的定位。政府方面的设计协会(DesignCouncil)为它提供财务咨询和贷款补助,还定期举办活动和论坛,帮助创意公司和独立创意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该协会最新的工作是帮助创意公司申请专利。瑞福公司创意总监贺约瑟(JosephHedges)认为,英国政府为创意产业提供的教育平台和训练机制保证了创意公司获得源源不绝的人才。
政府、作坊型公司、独立创意人,保证每个环节都能释放能量的机制构成了英国创意产业跨行业、多元化的独特形象。不仅如此,经历了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之后,现在的英国正在通过创意经济逐步平衡工业化时代的失调现象,比如降低高犯罪率、缓和环境污染。正如最早带领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史密斯爵士所言,英国在成为世界创意工作室的同时,也带动了自身社会的和谐发展。环球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