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金刚经“不住色布施”的开示【图】
阿弥陀佛。持续不着相布施,功德无量,福报无量,可以加速成佛。
----- 诸葛长青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福生无量天尊。
大成至圣孔子。
人生要有好命运,就要行善积德。
要行善积德,就是要学会舍得。
所以古人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诸葛长青研究发现,古今成就者,都是那些多做布施、善于舍得的人。
佛祖释迦牟尼佛曾经在《金刚经》上对布施做过“不住色布施”大境界的开示。南怀瑾大师也曾结合实际进行过开示讲解。
下面,诸葛长青把布施的有关开示分享有缘者:
一、什么是布施?
阿弥陀佛。
生活中,我们习惯把做好事等叫做行善积德。
佛教文化把行善积德称呼为“布施”。
布施是修行的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诸葛长青: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
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应当说,布施是学佛中简单、易行、契理、契机的修学法门之一。
所以菩萨六度法门的第一门就是布施门。
(一)什么是布施?
诸葛长青认为,布施就是拿自己的“钱财身体、智慧知识、勇气信心”去帮助别人的行为。
佛教中把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用钱财身体资助帮助别人就是财布施;
用儒释道智慧知识资助帮助别人去除烦恼痛苦、开悟智慧、明心见性、对人生有着积极向上的认识就是法布施;
用勇气信心帮助人别人恢复自信、变得开心快乐、无所畏惧就是无畏布施。
(二)布施有什么好处?
诸葛长青认为,布施有多重作用。譬如:
一是对自己好。布施能治悭贪吝啬,除灭贫穷,促进福报,开悟智慧。
尤其是可以帮助人放下我执,快速恢复慈悲心、清净心。因为布施是立人间和乐、出世法的根本。
众生在三界之中流转,不得出离,就是由于贪爱执著境界和自体。所谓境界爱,就是世间五欲的享受和占有。
二是对别人好。布施能够救助贫困、鼓舞别人,让人们得到关心、增加善心、开悟智慧。
三是对社会好。布施能够传播善心、善行正能量,带动改变社会人心。
(三)什么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1、什么是财布施?
诸葛长青认为,财布施就是用自己的钱财身体造福社会、帮助他人,让社会、让众生因此得到救助。
譬如:放生、施食、印经书、供养佛法僧、供养佛像、用钱救助病人、救助乞丐、资助失学儿童、捐建寺庙道观、印赠佛像、开办素食餐厅、开办公益讲堂、参加公益活动、做义工、义务献血、免费治病、建立公益医院、义务修路架桥、等等。
2、什么法布施?
诸葛长青认为,法布施就是用儒释道智慧知识资助帮助社会、造福苍生,让众生脱离烦恼痛苦、开悟智慧、明心见性、对人生有着积极向上的认识。
譬如:印经书、放生、施食、供养佛法僧、供养佛像、捐建寺庙道观、印赠佛像、助印儒释道经书、流通儒释道经书、念佛、念佛经、开办公益讲堂、公益讲座传播佛法道法儒法、传播放生施食等佛法、传播念佛念经方法、生活中传播止恶行善、借助电视报纸网络微信传播儒释道智慧等等。
3、什么是无畏布施?
诸葛长青认为,无畏布施就是用勇气信心,帮助人别人恢复自信、变得开心快乐、无所畏惧。
譬如:放生、施食、印经书、流通经书、用成功者故事激励人、鼓励胆小的人、帮助自卑的人、鼓励忧郁的人、用勇气信心帮助人、举办公益讲堂、用儒释道智慧帮助人们去掉烦恼、恢复自信变得开心快乐、无所畏惧等等。
二、佛祖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对布施的开示。
阿弥陀佛。
慈悲的释迦牟尼佛通过《金刚经》提醒人们在布施上要有大境界。
1、佛祖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中开示布施要有大境界。
所谓布施的大境界就是“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佛祖的这些开示是什么意思呢?
诸葛长青认为,佛祖释迦牟尼佛的基本意思是:
布施行善要多做,但是做了之后,不要总是挂在心上,不要自以为功德很大,做完了,学会放下,然后集中精力继续新的征程就可以。诸葛长青这里打个比喻:譬如有一人,从上海坐火车去北京,他在火车上做了一件救人的好事,到了北京,就不要去再想在火车救人的事情,把精力放在继续行善积德上,这就是布施行善的基本大境界。
2、诸葛长青对有缘者布施行善的基本建议。
阿弥陀佛。有缘者问诸葛长青,是否不着相布施,就是不注意细节呢?
诸葛长青对红尘布施行善建议如下:
一是做了布施善事要回向。
建议大家做了印经书、念佛、放生施食等功德后,要回向自己和家人身上的冤亲债主、附体众生、有缘生灵、累世宗亲、历代祖先离苦得乐。
为何要回向?因为我们红尘中,累劫做过很多杀生吃肉的错事,必须还给冤亲债主一个公道公平。
二是做好回向之后忘掉这些事情。
做完后把这些布施功德事情忘掉,仿佛没做过一样,持续精进,就进入了金刚经所说“不住色布施”的基本境界。切记不可天天挂在嘴上,自己做了多少善事。要忘掉,看做“昨日云烟”。
三是持之以恒的布施行善积德、精进飞跃。
未来的旅途上,继续前进行善积德脚步,勇往直前,自有更大福德果报。
诸葛长青认为,做到这两点,基本就圆满了,基本就达到金刚经中所说的“不住色布施”。
三、南怀瑾老师对“不住色布施”的开示。
阿弥陀佛。南怀瑾老师是佛菩萨再来,对金刚经有着独特的开示。
这里,诸葛长青把南怀瑾老师对《金刚经》中“不住色布施”部分内容的开示分享给有缘者。
《金刚经》第04章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昭明太子的标题叫做“妙行无住分”。妙行无住的“行”不是走路,是讲修行,妙行修佛法的意思。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这就是我们上一次讲的布施,也是内在的用功。
我们中国禅宗后来流行一句话──放下,这个话就是布施,一切丢开。人生最难的就是丢开,真丢开了就是真放下,放下就是内布施。作到了内布施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道。
这里佛告诉须菩提内布施的法门,复次,白话文就是其次的,次一等的告诉你。第一等的,佛怎么说我们还记得吧?须菩提问如何住?如何降服其心?佛就告诉他,就是这样住,就是这样降服其心。等于没有说,这是第一义。
第一义很难懂,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唐僧取经,唐僧到了西天,见到了佛,佛就把大徒弟迦叶尊者找来,说他们从东方震旦中国来的,很辛苦啦,功德圆满,你把书库打开,把最上等的佛经给他们带回去。
当唐僧带领三个徒弟到图书馆门口取经的时候,守门的说:拿红包来。孙悟空气得拿起棍子就想打。
唐僧说:你不要动粗了,这是最后一步,不然我们那么辛苦,不是白费了吗?我们没有钱却有一件袈裟,拿到当口里当了,给他红包。
孙悟空又气又骂的,迦叶尊者很难为情,所以庙子里塑的迦叶尊者,都是歪著脖子缩著头。
其实西游记只是小说,最后拿到了经典到了山门口,孙悟空跟师父吵,说那个老和尚靠不住,还要我们红包,要把经打开看看,结果发现佛经上一个字都没有,只是白纸。
孙悟空立刻大吵大闹,被佛听见了,就叫迦叶尊者来问,迦叶尊者说:你老人家吩咐,给他们最上品的经嘛!我就拿最上等的给他们。
佛说:唉呀!那些众生不懂啦!没有文字的经他们看不懂,你还是拿有字的给他换一下,拿那个差一点的。所以复次是差一点的,有字的经。
真正的经典啊,一个字都不须要,本来空嘛!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这个是第一义,就是一张白纸。既然第一等的不懂,现在复次只好讲差一点的。
无所住。
佛告诉须菩提:我告诉你,一个真正修行的人怎么修?「菩萨于法应无所住」,就是这一句话。
此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如果你此心随时在空的境界上,那已经错了,因为你住在空上;如说此心住在光明上,或住在气脉上,都错了,因为那不是无所住。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什么叫修行?念念皆空,随时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没有了,心中不存。连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坏事当然不会去做了,处处行于布施,随时随地无所住。
譬如今天,有人批评你,骂你两句,你气得三天都睡不著觉,那你早住在那个气上。
今天有一个人瞪你一眼,害你夜里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个眼睛上了。
任何境界都无所住,我们看这一边,那一边就如梦一样过去了,没有了;回头看另一边,这一边做梦一样就过去了。
但是我们作不到无所住,我们永远放不下,小狗没有喂啦!老爷没有回来啦……这一切都不要去管它,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就是统统放下。
下面告诉我们所谓不住色的布施。
不住色
什么是色?色法在佛学里,分为有表色、无表色、极微色、极迥色。
「有表色」指世界上的光色,青、黄、蓝、白、黑,以及长、短、高、矮等,是可以表示出来的。就连我们地、水、火、风,物质世界的东西,包括我们肉体,都可以表示出来。
「无表色」是属于精神方面的,是抽象的,没有办法表示。
譬如说,我们大家都晓得原子能,那个能是什么东西?老实讲,除了正式学物理、科学的以外,一般人并不清楚。
能的本身是空的,因为空,它的能力无比的大,甚至最后在科学仪器上都看不出来,只知道是这么一个东西,但却是无法表达的,称为无表色。
「极微色」,等于现在讲原子、核子,微小到几乎看不见的程度,经由科学仪器还可以看得出来,故称为极微色。
「极迥色」,远大的很,延伸到银河系统那一边的,包括了整个宇宙中间的这一些东西,称之为极迥色。
这些就是色法,简单的说,色就是地、水、火、风四大,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
所谓「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
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学佛的人帮助人、救助人,应该不觉得有对象,有对象的观念要丢掉,不要留一念在心中。
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报,并不是学佛的大福报。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别,金刚经专讲福德,重点在福德,不在功德。
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报,所谓智慧的成就,指的并不是普通的知识。
再说我们在身上做功夫,闭著眼睛坐在那里,心里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念咒子也好,都在那里住色布施。
嘴里说要放下,放下,结果什么都放不下,两个腿在那里发麻,受不了。
为什么两腿发麻受不了?因为他住在色法上,念头住在色身上。
如果念头不住在色身上,感觉就可以空掉,感觉空了,两腿两脚发麻你也不会感觉了。
所以一切众生都在住色修持,而菩萨所谓「不住色布施」,是不住于这个色身上面,一切都放下,身体也放下。
不住声香味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有些同学们,用功好一点时,听到念佛念咒的声音,然后自己觉得得道了,最后道没有得,得了个神经。真的,好几个就是那么就走了,走到阴国去了,因为他不懂不住声的道理。
有些人打坐,在座好多同学都有经验,坐得好的时候,突然一阵檀香味来了,其实并无檀香味,可是他的确闻到了。
香味那里来的?是你内在定境到了极点,人体内部清净光明就会发出香味来。
实际上每个人都不臭的,真的健康的人,口液口水也都不臭的,只有另外一股人味;
像西游记上说的,一闻就知道这里有人味,妖怪非要吃不可了。也像我们到猪栏一闻,就知道那里有猪味,狗窝里一闻,就知道那里有狗味。
那些神仙到我们这个楼上一闻,唉呀!都是人味,受不了。
这个经验我也有过,在高山顶上住了三年,一下来离都市还有五六里,就受不了那个人味了。
其实我也是人啊!只因为在那个山顶,四顾无人的地方住惯了,下来以后觉得人味扑鼻,受不了,要隔很久很久才能习惯。
学医学的就晓得,人体内部并不脏,但是身体内部的东西,一接触到外面的空气,与细菌一碰,马上就有味道了。
当我们坐得好,内部发出一种香的时候,如果自认功德无量,闻到菩萨的香味,那你就住香了,那就不对!要应无所住,赶快放下。
内触妙乐的菩萨。
「香味触」这个触很重要,尤其在座有些用功的朋友,真坐得好的时候,不愿下坐。你们初学的两腿发麻难过,坐得好的人,功夫够了,两个腿发舒服快乐,快乐得你决不愿意把腿放下来。
这叫菩萨内触妙乐,身体内在奇妙的接触到从未有过的快乐。菩萨的戒律,不准入这种定,因为耽著这种禅定,就不肯去度众生了!
谁都愿意享受内触妙乐,哪个人还愿意跑来站在这里讲课啊!
所以说,菩萨境界是内触妙乐,触是身体的感受,但是一个真正学大乘佛法的人,是不应该住于内触妙乐的境界,是要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法」是意识境界,是属于观念、思想、精神方面。
如果你心里还有个空空洞洞清清净净,就已经落在法上。所以说,把身体外面的一切丢完空完了,再把意识方面的也丢下了,这才叫做学佛,也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佛说要这个样子才对。
讲到这里,佛又叫了一声,须菩提呀!我告诉你呀!你看这个老人家对弟子多亲切,他意思是说孩子啊,下面我再给你讲。
雁过长空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来布施来修行,应该不住相,一切现象不留,心中若留一点现象,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
我们拿中国的文学形容它,就是:「风来竹面,雁过长空」。等于风吹过竹林子,竹林子煞……一阵响风过了,风绝对不停留在那个树叶子上,风早过去了;修行人的胸襟应该也是这样。
又像天上的飞鸟,鸟在空中飞,是绝对不留一点痕迹的,雁过长空,飞过去了就飞过去了。修行要有胸襟,要有这个境界,这叫做内布施,
苏东坡有一首名诗,也是由佛学里头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雪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他说人生一辈子像什么?像下雪天那个鸟,在雪地上站了一下,留一个爪印,飞走了以后,雪又下来,把那个印子又盖住了。
雪上偶然留一个爪印,那个鸟一飞了以后,早把东南西北一起跑掉了,那个爪印啊也就不留了。
人生一辈子说要成家立业,子子孙孙,等到你两眼一闭,两手一张,鸿飞那复计东西啊?什么都没有了。
这是苏东坡的名句,也就是风来竹面,雁过长空的道理,就是说菩萨应不住于相。
年轻的同学要特别注意啊!最近我发现年轻的同学特别喜欢学佛修道,我都有些担心,我常常跟年轻的同学们谈,你年纪轻轻,学这个干什么?我这个话你不要难过,这有两重意义。
首先世界上什么都容易学,唯有学佛是最难最难的事;第二重意义啊,人生画虎不成反类犬,老虎没有画成反画成了狗,学佛学不成,我不晓得你变成什么!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来搞这个学佛的事。
但是既然要学佛了,千万要注意不住于相四个字;一住相,什么都学不成了。
功德和福德
刚才讲到不住于相这个重点,下面佛又说了:「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这里突然冒出福德二字,他说假使一个修大乘菩萨的人,能够不住相布施,那么他的福德有不可思量的大。
福德不是功德啊!功德是积功累德,是功夫时间慢慢一点一点的累积起来的。
就像我们一件工程,一天一点累积起来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结果,就是德。
福德是不同的,上次也讲过。福德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世间的福德,文学上称鸿福,是世间法;另一种是所谓清福,出世间法。
清福比鸿福还难,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难。
可是一般世间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时,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谓蛮可怜的!这是著相的关系,因为有人相我相的原故所造成。
看到孩子们长大出国了,一个人对著电视,或者俩夫妻坐在那里,变成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
其实那个清净境界是最好的时候,结果因为住相,把世间各种会变的现象抓得太牢,认为是真,等现象变时,他认为什么都不对了。
一般同学跟著我做事常常说:「我看最可怜的是老师」,我说对啊,我想得到一秒钟的清净,都求不到很可怜的,求一分钟的清福都没有。
可是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时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报来了。事实上,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究竟的福报。
如果问人世间什么福最大?答案当然是成佛啦!超凡入圣。
靠什么才能达到超凡入圣呢?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德的成就;更不是迷信,要一切都放下了,你才能够达到智慧的成就。
所以佛告诉须菩提,假使能够不住相布施,这个人的福德不可思量,这个福报太大了,大到想像不到的程度。
不可以思,不可以思想它,不可量,量就是量一下看,一次两次,一丈两丈,一斗两斗,所以叫作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啊,你的意思怎么说呢?东方虚空,一直向东方走,这个太空有多大?你可不可以测量得出来?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
四个字两句话,这是须菩提答覆佛说的。「不也。」古文就念否,不念不也。
现在人念成不也。现在很多话与我们文化不合,涨价的涨字,现在人说成膨胀的胀,说起来道理也通啦!涨价当然就是膨胀起来,潮水上涨,不是潮水上胀,不过现在的国语没有办法,我们只好照现在的国语说。
他答覆佛的问话是说:不可以,世尊。由这里向东方走,整个的太空有多大,人是没有办法测量的。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南西北方是三方,加上他讲过的东方,东南西北叫四维,四维以外还有上下。
佛问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随便向那一方,整个的太空有多大?你能不能量得到?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他说这是不可能的。如果用我们中文来说就很简单:「六合虚空,可思量不?」东南西北上下叫做六合,「六合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一句话就完了嘛!可是印度话分两句,两句还是鸠摩罗什法师简化的翻译,如照老式翻译就是「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于意云何。南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于意云何。西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六百卷的
大般若经就是那么说下去的。所以看大般若经六百卷,那真是我的菩萨我的妈呀!但是金刚经被鸠摩罗什浓缩一下,构成了另外一种文学味道。
可是你不要忘记了,这里为什么先提东方虚空?这里为什么不像阿弥陀经先提西方呢?药师经、金刚经都是先提东方,讲密宗的即身成就法先提北方,讲大光明法只提南方不提北方。所以学佛研究佛法,这些都是问题,不要老是写些五阴啦,十八界啦,十八空啦,那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翻来覆去就是这一些。
东方佛西方佛
东方是所谓生气方,所以要求长生、长寿,就要念东方琉璃光世界药师如来。药师佛是东方世界的佛国,西方世界是讲归宿的,东方世界是谈生法的,生生不已,所以东方文化也是生生不已!
显教的经典包含了很多秘密的道理,要大家去参究。
你们要学禅宗参话头,这些都是话头,话头都在经典上。如果你以为自己已懂了,光以为东南西北,很简单,为什么不南东北西呀?这里为什么先提出来东方?先讲了东方,再讲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反而落在最后,什么理由?这其中要发挥起来,就牵涉得很多了,同我们修持的道理都有关系。
我们大家要学佛修持,先要有东方的生机,生命之机,气脉发动,色身转变,才能得定,才能得到妙乐。
代表这个的符号,在方位上是东方,是所谓生气方,像太阳一样,从东方上来。
为什么念阿弥陀经要念西方?日落西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以赶快打主意,回家吧!念念西方。这些并不是偶然的说一说,佛学里头,这些地方都有道理。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这是佛严重的吩咐,他又告诉须菩提,一个学佛的人,要能够做到无相布施,一切相不住。
为什么人要布施、要慈悲呢?拿中国古文来讲,就是「义所当为」四个字,人生就应该这样作。
利人、助人、慈悲,这样不住相的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果报,大得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
须菩提啊,你要记住啊!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如我所教你的,无所住去用心修行,那才是真修行。有些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住在愁眉苦脸的当然不对,一天到晚在散漫无所归的也不对,不空也不对,要一切无所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是大乘菩萨般若道的修法。
所以禅宗五祖教六祖先看金刚经,就是走的这个法门,一切无所住,这就是大乘佛法最基础的修法,也是最究竟的。
可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我们看金刚经讲般若,常常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认为金刚经是谈空。
金刚经没有一句谈到空,他只拿虚空来作比方,大家认为金刚经讲空法是一个错误。
金刚经只告诉你无所住!无所住并不是空啊!无所住,如行云流水,你看那个流水在流,永远不停留的过去了,但是又有来的,而一切是无所住,并没有叫你空啊!这一点青年同学要特别注意。
在第四品中,佛告诉我们一个修行的方法,认识真正佛法,无所住而不是放下,「菩萨但应如所教住」,就是这样去修。第二个要点告诉我们,真修到无所住,就是福德成就。
我们晓得做生意要有三种资本,一种是开设的资金,二是货卖出去货款未收回时,还要占一笔资金,第三笔是周转金。
学佛只要两笔资本就够了,比做生意划得来。那两笔资本呢?就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资粮就是资本,所以我们中国传统给朋友写匾额,写一个──福慧双修。
慧就是智慧,所以福慧双修就是佛境界。
有些人有福报,又有钱又有富贵功名,但却没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穷得要死,世间福报不好,也没得办法。佛境界就是福德与智慧都圆满,这叫作福慧双修,智慧资粮圆满了,福德资粮圆满了,就成佛。
所以大家念经的时候,念到皈依佛两足尊,就是这个两足──智慧具足,福德具足。金刚经告诉你,真正的福德要怎样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
阿育王的沙子
佛经上记载了一个故事,佛过世百年后,印度有一个有名的阿育王,年轻的时候不信佛,中年以后开始信佛。
他一生修了八万四千个佛塔,其中有一个塔,唐朝以后飞到中国来了,不晓得因为地震还是其他道理,这个塔悬空飞过来,落到浙江宁波的阿育王寺,这个塔里边是佛当时本身真的舍利子,所以这个庙子本身也称阿育王寺。
亚历山大东征打到印度时,碰到了阿育王,把他打回去,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
阿育王的时候,有一位尊者优婆,是大阿罗汉,与阿育王两人是好朋友。
你们翻开阿育王传,佛出来托钵化缘,遇到两个小孩在路上玩泥巴,忽然看到了佛,非常恭敬,又见佛手里端一个钵;这时,一个孩子手里正抓一把沙子,就说:这个供养你!佛说:善哉!善哉!另外一个也最至诚的随喜了。
于是佛就预言了,百年以后,以此功德,一个当治世的帝王,一个当辅相。阿育王就是那个供养沙子的小孩,他有供养佛的好因缘,可是他供养的是沙子,所以一生患皮肤病,皮肤发痒。
历史上这种人很多,我们清朝末期中兴名将曾国藩,功盖一时,也是一辈子皮肤病。
相传曾国藩是大蟒蛇变的,皮肤养抓得一片片掉下来。阿育王一生也吃这个苦头,这个印度一代的名王,非常爱布施,盖庙子、救济穷人、救济社会,结果把国库的钱快布施光了。
最后当他躺在病床上,还要布施,左右的大臣去告诉太子,你不能再让他布施了,等你接位的时候,国库里一毛钱都没有,怎么办?所以大家就把他的布施命令封锁了不能下达。
他知道之后心里很难过,自己躺在病床也没有办法。有一天吃一个梨子,他把自己儿子等都找来说:我问你们,今天世界上,谁的威权最大?太子和首相都跪下来说:当今世上当然是大王你的威权最大了。
阿育王说:耶!耶!你不要欺骗人,我是很有威权,我的威权现在只能达到半个梨子,我现在叫你们布施也做不到,这半个梨子我不吃了,你把它送到那个庙上去供养。
他这么一讲,大臣没有办法,就用金盘子去接那半个梨子,这时那个尊者在庙子里就知道了,打钟打鼓,全体集合,披袈裟到山门口,迎接阿育王最后一次布施。
这位尊者接到阿育王的半个梨子,向大家宣布这是阿育王最后一次布施,没有办法每个人都分到,就用最大的大锅煮稀饭,把这个梨子丢进去,大家都跟他结缘。等到阿育王一死,这位尊者说也要走了,就圆寂了。
历史上这些故事很多,就像道家北派丘长春一样,成吉思汗一死,丘长春告诉徒弟们说要洗澡,跳近水池洗完了以后说,我那个朋友走了,我也要走,意思是成吉思汗死了,他也要死了。
这是讲到福德,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阿育王那一下的布施,小孩子拿的沙子,不住相的布施,的确是无心的;如果说我们大家学学阿育王,明天拿点东西到佛前供供,来生也得一个治世圣王,办得到吗?办不到!因为你是有心,是住相。小孩子拿著沙子,他看那个沙子就像黄金一样,一念的诚意供养,所以叫做不住相布施。
周利盘陀伽的扫帚
还有个佛经上提到的周利盘陀伽的故事。
佛在世时他也跟著学佛,笨得无比,岂止金刚经不会念,连个阿弥陀佛都不会念,佛最后就叫他念「扫帚」两个字。他念了「扫」,忘了「帚」,念了「帚」,忘了「扫」,学了好多年才会念。
可是后来他的神通最大,还救了几次佛的命。一次佛被外道加害,魔王把山压过来,周利盘陀伽在后面一指,就把山推开了。那个气功真算到家,有大神通,就是念扫帚念出来的。
这位老头子跟佛出家以后,都做苦工,佛也教他修持,太笨了,都没有办法教会他,稍微多两句,他就忘了。佛只好叫他去扫地!教他一边扫,一边念「扫帚」,搞了好几年,他才记住了扫帚,后来他也悟了道。
修行就像扫帚一样,心里头杂念都要扫掉,无住相布施,所以无住相这一句话就是扫帚,你心里头什么妄念都要扫掉。
如此修持,就是如所教住,心中随时随地都达到空其念,不住相而住,这才是真学佛。这是第四品,妙行无住分,我给它的偈子做结论:
第四品偈颂
形役心劳尘役人 浮生碌碌一心身
繁华过眼春风歇 来往双丸无住轮
这一首偈子,也就是说明修行的原理,真正修大乘的妙行,就是这样子。
「形役心劳尘役人」,我们这个身体就是形,我们这个身体活著很可怜,大家读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吧!讲人生心为形役。
我们人都做了身体的奴役,冷起来要穿,热起来要脱,饿了要吃,吃饱了要吃泻药,一天到晚为身体忙。
外境界的尘劳指挥我们,我们成为外境物质世界的奴隶。
「浮生碌碌一心身」,中国文学讲我们这个人生,又叫做浮生,水面上的一滴油一样浮在那里,等一下散掉就没有我了,水还是水,所以人生如浮萍一样飘浮在那里。
一天忙忙碌碌,就是为了这个身体,为了一个思想、一点念头在忙碌,自己骗自己。
「繁华过眼春风歇」,功名富贵呀,儿孙满堂呀,五代同堂呀,好像热闹得很,等于春天到,满院百花盛开。年轻到中年这一段,唉呀,前途无量,后途无穷,觉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尤其站在十二层楼,国宾饭店,或者中央饭店那个旋转厅一看,台北市我最大,就是那个样子。
这些繁华景相,几十年眼睛一眨就过了。春天没有了,百花也掉了,什么都不属于我了,只有什么呢?
「来往双丸无住轮」,两个弹子,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永远在转。
我们死了以后,太阳月亮照样的转下去,这个宇宙照样的是无量虚空,决不因为我们死了就没有了。
所以有许多老年人感叹,唉呀,不得了啦!现在年轻人真不成话。我说:我以前跟你想法一样,现在我搞通了,你不要看到年轻人乱七八糟,我跟你老兄死了以后,太阳还是照样从东边出来,西边下去,他们乱七八糟的历史啊,也是很繁华的过下去,决不会因为你我死了以后,历史改变了形态。
所以人生要把这个道理看通,太阳、月亮,它永远不断的在转,因为它无住,不停留嘛!太阳、月亮有一秒钟停留不转的话,这个世界整个没有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此心此念,怎样叫做无住,并不是叫你求空,你定在一个空上,早就有所住了。
金刚经并没有告诉你是空啊!如果解释说金刚经告诉我是空的,那你完全错解了金刚经。
第四分我给它的偈子是如此,我这些话也是随便说著玩玩的啊!你不要信以为真,如果你信以为真,那你就有所住了。
(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诸葛长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圣贤 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 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国学传统文化研究
诸葛长青: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中国梦】
学习圣贤,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葛长青,祝你成功!
(诸葛长青邮箱: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简介:诸葛长青,中国国学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者,愿与天下志同道合者一起“学习圣贤、弘扬善德、振兴中华、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