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阿弥陀佛。
福生无量天尊。
佛说生在中华大地是人生福报啊。
诸葛长青认为,佛祖释迦牟尼佛这么说的原因,是因为中华大地,历代高僧、圣贤辈出,传播佛法、道法、儒法,启迪众生,造福社会。如果出生在中华大地,你可以听闻圣贤无量智慧。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就是这样一位。
他精进修行,普度众生,成就无上智慧。
诸葛长青:阿弥陀佛。憨山大师提倡儒释道融为一体。憨山大师提出--不知晓儒家不能参与社会;不知晓道家老子庄子思想,不能忘掉世事;不知晓佛家,不能出离世事。他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修行的人.......。
关于儒释道三教,憨山大师,德清花了很多篇幅来说明三教的融合。
他有一句名言:“为学有三要,所谓----
不知《春秋》,不能涉世;
不精《老》、《庄》,不能忘世;
不参禅,不能出世。”
他汲取儒释道智慧,写出了《醒世歌》提醒人们谦虚谨慎、多做善事。
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写道: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烦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
憨山大师的精进修行,值得我们今人学习。
憨山大师与六祖慧能的肉身并列供奉于曹溪南华寺内。两大菩萨以不朽肉身默默昭示着后人。
明中叶,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个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万历时期,佛教中名僧辈出。
诸葛长青:明代中期,有四大高僧。
这四位高僧指的是: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
一、憨山大师简介。
诸葛长青:阿弥陀佛。憨山大师,是在家、出家人修行学习的榜样。
憨山德清 (1546-162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全椒(今属安徽省)人。宣讲三教一理,主张禅净双修。
其佛学思想受莲池祩宏的影响颇深,与紫柏真可堪称至交,突出功业是中兴曹溪。他的学问,幼师孔子,少时师老庄,最后皈于佛。
憨山十九岁出家,到栖霞山学习禅法,后又学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此后,憨山云游各地,名声也越来越大,万历元年(1573),他来到五台山,喜爱五台山的憨山神奇秀丽,便以此为号。明万历十四年,明神宗把《大藏经》十五部送给天下名山寺庙,太后将其中一部送给正在东海牢山(青岛崂山)的憨山,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特请憨山主持。万历二十三年,憨山在广东继续弘扬禅宗,并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宝林寺说法,主张禅宗与华严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为当时人们所赞同。憨山在广东五年,竟名满大江南北。
随后,憨山获准回崂山海印寺,著有《法华经通义》,《庄子内篇注》等十余种,涉及佛,道,儒三教,其门徒还汇篇了《憨山梦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语录》二十卷,憨山于天启三年(1623年)圆寂。享年七十八岁.德清一生著述甚丰,注疏类作品主要有:《华严经纲要》八十卷、《法华击节》一卷、《金刚经决疑》一卷、《圆觉经直解》二卷、《般若心经直说》一卷、《大乘起信论疏略》四卷、《大乘起信论直解》二卷、《肇论略注》六卷、《观楞伽经记》八卷,还著有《性相通说》二卷、《憨山绪言》一卷以及一些分析和发挥儒道两家思想的作品,如《观老庄影响论》、《大学直指》、《中庸直指》等。其门人编有《憨山老人梦游集》行世。
憨山德清禅师,字澄印,俗姓蔡,安徽全椒人。德清禅师幼时即怀出尘之志。七岁时,叔父病丧,停尸于床。德清禅师放学回来,他的母亲骗他说:“汝叔睡,可呼起。”德清禅师便连呼数声,也不见叔叔答应。他的婶母听了,倍感伤痛,哭道:“天耶!那里去也?”母亲回答道:“汝叔死矣!”德清禅师很迷惑,便道:“死向什么处去?”母亲不能回答。不久,另一位婶母生了一子,德清禅师随母亲前往探望。见初生婴儿如此模样,德清禅师便问母亲:“此儿从何处得入婶母腹中耶?”母亲拍了他一掌,说道:“痴子,你从何入你娘腹中耶?”从此以后,生死去来之疑问,便常常萦绕于德清禅师之心中。
九岁时,他已能念诵《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十二岁时,从南京报恩寺西林永宁禅师出家。当时,无极明信禅师正在报恩寺三藏殿讲经。永宁禅师于是携德清禅师前往礼谒。赵吉贞(大洲)居士当时亦在座下听经,一见憨山禅师,便抚而问之曰:“汝爱做官?要做佛?”德清禅师道:“要作佛。”赵吉贞居士赞叹道:“此儿不可轻视,当善教之。”从此以后,西林禅师便请人教德清禅师学习《法华经》和《四书》等内外典籍,以及为诗作文之法。在寺中听习《法华经》及一些儒典。
十九岁时,他前往栖霞寺从云谷法会披剃,参礼云谷法会禅师。云谷禅师令他阅读《传灯录》和《高僧传》。
当他读至《中峰广录》这一部分时,德清禅师忽然心生欢喜,决志参禅。于是他便请求永宁禅师为他剃度,并焚弃俗书,专究生死大事。德清禅师虽用功精勤,惜乎未得其要,终无所入。于是他便改持阿弥陀佛圣号,昼夜不断。一天晚上,德清禅师梦见阿弥陀佛现于空中,醒后心大欢喜,自信此生修行必可成办。不久,德清禅师又从无极明信禅师听习《华严玄谈》,得悟法界圆融之旨,因自号澄印,以示对清凉澄观大师的仰慕。
嘉靖四十五年(1566),德清禅师二十一岁。报恩寺忽遭雷火,归于瓦砾。德清禅师遂发舍命修行之志,以便日后复兴祖庭。于是他随同妙峰禅师结伴远游。中途,妙峰禅师俗独自隐修,不辞而别。德清禅师只好独自至五台,见北台憨山,奇秀可爱,遂默取为号,“憨山大师”因此而得名。北台其地苦寒,不可留居,不久,德清禅师遂乞食东游。
同年,德清从无极明信和尚听清凉澄观的《华严玄谈》,听到十玄门理论时,顿悟法界圆融无碍之旨。因为钦慕澄观,德清就以“澄印”作为自己的字。这一年,德清从无极受具足戒,二十六时就外出游方。后来精进修行.....。明朝天启三年十月十二日正申时,憨山大师于广东曹溪端坐而逝,世寿七十八岁。现在,憨山大师与六祖慧能的肉身并列供奉于曹溪南华寺内。两大菩萨以不朽肉身默默昭示着后人。
二、憨山大师主张儒释道并进
诸葛长青:阿弥陀佛。憨山大师提出。不知晓儒家不能参与社会;不知晓道家老子庄子思想,不能忘掉世事;不知晓佛家,不能出离世事。他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修行的人.......。
关于儒释道三教,憨山大师,德清花了很多篇幅来说明三教的融合。
他有一句名言:“为学有三要,所谓----
不知《春秋》,不能涉世;
不精《老》、《庄》,不能忘世;
不参禅,不能出世。”(《学要》,同上卷三十九)
这三者缺一不可,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全无而称之为人者,则是貌似人而已。
三教之间,特别是儒佛之间,德清提出了许多融合的根据。儒讲人皆可以为尧舜,佛家讲人人可以作佛。儒讲五常,佛讲五戒,五戒即五常。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则讲克己复礼,两者相同。佛教的《楞严经》讲究澄心,儒家有《春秋》传心。最根本的,儒家讲忠讲孝,德清则讲,佛教也讲忠孝的,出家人宁可上负佛祖,下负我憨山老人,不可自负,不可负君,不可负亲。
德清一生所度弟子很多,是明末很有影响的一位高僧。他又喜诗文,为人撰写了大量的碑铭、序跋之类的作品。他振兴禅宗祖庭,被尊为曹溪中兴祖师,但在思想上仍沿一般的融合各家的模式,未能有更进一步的创新。
三、憨山大师参学悟道修行简介
诸葛长青:阿弥陀佛。憨山大师自幼接触佛法,持续精进,没有丝毫松懈。让人敬仰。不论一个人干什么,都要时刻精进,不要松懈。
1.寺庙启蒙
大师俗姓蔡,讳德清,字澄印,别号憨山。明代金陵全椒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十月十二日。
大师满周岁时曾大病一场,母亲在观世音菩萨像前祷告:愿舍儿出家。不久病即痊愈。为此,母亲将大师寄名于本地长寿寺,取乳名为“和尚”。
大师从小就不喜欢跟小朋友游戏玩耍,只是一人独坐。七岁时,亲历了叔叔病故。从此在幼小的心灵中便存下了“生从何来?死归何处”一大疑团。
九岁时,在寺庙中读书,有幸得阅《观音经》,不久就能背诵。
十二岁入报恩寺,依西林大和尚学习佛教诸经典及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古文词赋等。
大师十九岁那一年,在寺中阅《中峰广录》一书,心中产生了强烈共鸣,立即决定正式出家。祈请西林大和尚披剃之后,将过去所习古文、词赋等付之一炬,立志从此专意参究一事。
2.法堂炼磨
大师刚开始习禅时,由于尚未得参究要领,故久无消息。乃专心念佛,日夜不断,净念相续,不久即有感应。一天晚上,梦见阿弥陀佛现身,立于空中,相好光明,了了分明。大师行接足礼,并祈求见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愿毕即见二菩萨现半身……自从梦中现此瑞相之后,大师时时都感到三圣炳然在目前,因而对修行增加了极大的信心。
这一年冬天,慈恩寺禅堂启建道场,请无极大师讲《华严悬谈》,憨山大师在讲席期间受具足戒,并随众听讲。当听到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恍然了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意,心中生起对清凉澄观的仰慕之情。由此为自己立字为“澄印”。并请证于无极大师,大师说:“你志入此法门了。”一闻此言,憨山大师似乎遥见冬积坚冰、夏飘飞雪的清凉山。从此自感行住坐卧皆入冰雪之境,无丝毫热恼。出世之念更加刻骨铭心。
大师二十岁的那一年冬天,云谷大师于天界寺建禅期。憨山大师与海内大德五十三人前往参加。开初坐禅不知用心诀窍,甚感苦恼,即拈香请益。云谷大师开示审实念佛公案。从此参究得法,一念不移,三个月内如在梦中。不见有大众,也不知日常行事。但由于用心太急,背部生一大疮,肿痛难忍。大师自知为宿世怨业现前,乃搭袈裟跪于韦驮菩萨像前哀切恳祷:待禅期结束后,愿诵《华严经》十部以还宿债。祈祷后顿感异常疲倦,一上禅床即熟睡,开静也不知道。天亮以后,云谷大师问起背疮一事,大师答:没有事了。看背上果然了无痕迹,平复如初。见闻者无不惊叹。
禅期满,大师坐禅堂,感觉仍未离禅坐,即便上街入闹市中,也不见有人,如入无人之境。
3.盘山遇僧
明万历改元癸酉正月,憨山大师行脚至五台山,首先求取《清凉传》一书阅读。依书中所载胜迹游到北台,经一僧人介绍,此地有一憨山,奇秀无比。大师一见心中欣喜,从此取“憨山”为号。
下五台山后,憨山大师行脚至盘山。登上千像峰顶,见一石洞内有一灰头土面的老僧入定。憨山大师上前作礼,僧无反应,问话也不回答。大师见状,也与僧同坐。不一会儿,老僧下坐烧开水,然后倒一杯自饮。大师也取一杯饮。僧将水具放下后依旧静坐,大师也随坐。以后老僧做饭,煮饭后自食,大师也取碗筷同食,吃罢饭二人又静坐如前。到半夜时分,僧人出洞外经行,大师也随行。如此七天七夜后老僧才问憨山大师:“从哪里来?来此何为?”大师答:“从南方来,专为参访隐者。”老僧说:“隐者面目如此,并无奇特。”大师说:“一进门早已看破了。”老僧笑说:“我住此三十多年,今日才遇上一个同风。”
从此二人共修。
一天晚上,大师正经行。忽然顶门轰然一声,如炸惊雷。山河大地、身心世界豁然顿空。又觉其境界不是空所能比喻……如此持续一段时间才渐渐有身心,脚下踏实。开眼见山河大地,一切境象依旧。身心轻快,举足如风,受用难以形容。
回洞中后,老僧问:“今夜经行为何这么久?”大师遂将所得境界相告。老僧说:“此为色阴境界,不是本有。我住此洞三十多年,除阴雨风雷天气外,几乎夜夜经行都有此境界。但不著,则不被它蒙蔽本有。”
憨山大师作礼感谢老僧指教。
就这样,憨山大师与老僧人在千像峰岩洞中度过了整个夏天。因大师曾与妙峰师有约,所以不能继续在洞中久修,只得忍痛拜别。老僧人送大师到半山腰,泪如喷珠,久久不忍分手。
4.五台悟道
盘山修行的第二年二月间,憨山大师与妙峰师又行脚至五台山,住塔院寺。三月三日,大方主人从雪堆中清理出几间旧屋,供大师静修。当时正是万山冰雪,一片银色的世界。大师顿感身心清凉,似乎置身极乐世界。
几天后,妙峰师往夜台游览。大师独居静坐,有人来也不与人说话,仅望一眼而已。不久,看人如木桩,最后竟然一字不识……当时山风怒号,冰雪消融,雪水冲激,奔腾之声如雷贯耳,又如千军万马出征。静中闻声,甚感喧扰。憨山大师待妙峰师返回后,便向他请教,妙峰师说:“境由心生,不从外来。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
在大师的静室外不远处有一独木桥架山溪之上。大师每天坐立桥上,初闻水声不绝于耳,以后动念即闻,不动念即不闻……一天坐桥上忽然忘身,一切皆寂静无声。从此一切声音均不能扰乱。
大师习定期间,以米面合野菜熬粥为食,三斗米吃半年尚有余。
一天,在食后经行中恍然入定。不见身心,唯有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有一偈涌出:“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身心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从此内外湛然,再不为声音、色相所障碍。过去的疑念,当下顿消。
回到屋内,看饭锅上已生厚厚的灰尘,因无人问时间,不知过去多久了。
憨山大师自悟后,无师请益,便展读《楞严经》以求印证。过去未听法师讲过此经,现在结合自己内证体验观照阅读,不起丝毫妄识情见。如此历经八个月,全经旨趣了然无疑。
5.平阳赋诗
憨山大师下五台山后,暂住在平阳府太守胡顺庵家。胡公求大师赋诗,并留下古今诗集几本供参考。大师随手翻阅几页,刚一动念构思,文字诗句便如泉涌,不可遏止,倾刻之间已做二三十首。大师忽然警觉到:这是文字习气魔发动,应立即停止。但是一发而不可收,以前所学的诗书词赋,凡是曾过目的都一齐现前,充塞虚空,即使全身是口,也不能吐尽。
更不知身心何在,默默内观,有飞升之感。
大师想:这正是过去法光法师所说的禅病了。但在这里谁能为自己对治呢?无奈,只得以睡眠消静。于是,大师强迫自己入睡,难以入眠。索性披衣趺坐,忽然坐忘如睡……。
后来,胡公家的童子来敲门,久久没有回应。胡公归家后知道此事,立即叫人破窗而入。只见憨山大师披衣端坐,便上前呼叫,叫不应,又推了几下也不动。正不知怎么办时,忽然想起大师曾说过,敲磬子可以唤醒出定。于是急忙取来磬子在大师耳边连敲十几声。大师渐渐出定,睁开眼睛后仍不知身在何处。
胡公说:“我一出门师就闭门坐,到今天已经是五天了。”大师说:“我不知道,好像才是一呼吸呀。”说罢,默坐谛观,仍不知这是什么地方?从哪里来?最后想起住山、行脚之事,都像在梦中,一概不可得。又如雨散云收,长空如洗,皆寂然了无影像,心空境寂,其乐无可比拟。乃得偈一首:“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欲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憨山大师经此境界,方知佛语真实不虚。
四.憨山大师肉身不朽和六祖慧能大师一起供奉于曹溪南华寺内
诸葛长青:阿弥陀佛。持续精进,必有飞跃。一代高僧精进弘法精神,万事流传。人生路上,精进精进,是一种成功的精神。
明朝天启三年十月十二日正申时,憨山大师于广东曹溪端坐而逝,世寿七十八岁。
当天夜里,群鸟悲鸣。并有毫光冲天,照亮夜空。四众哀恸,声震山谷。大师灵体三天以后依然栩栩如生,面皙唇红,手足绵软,如入禅定。
憨山大师灵龛于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归匡山。因匡山地多阴,不便安葬,经二十年后又从匡山重返广东曹溪。大众开灵龛瞻视,见大师结双跏趺坐,面色鲜红,爪发犹生,衣服尚新,只是开龛以后立即见风零星飘碎。
当时有一僧人建议依天竺的方法,用海南栴檀末涂其体。众人同意他的作法,此僧人涂罢以后即离去不见。然后弟子们恭恭敬敬为大师肉身披上了千佛衣,供奉于憨山寺内。
现在,憨山大师与六祖慧能的肉身并列供奉于曹溪南华寺内。两大菩萨以不朽肉身默默昭示着后人。
本文参考资料:憨山大师网络资料、图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