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图)

天人合一,中国儒家哲学重要思想。
……诸葛长青
宇宙万物一体。
人是宇宙的一部分。
人生于天地之间,是天的分身之一。
人的身上具有天的能量和胸怀。
所以,我们赞叹圣贤,说他们胸怀天下。
中国儒家哲学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实践。诸葛长青认为,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就是让人们学习天道规律实践天道规律,和天一样为世界无私奉献
什么是天人合一?
诸葛长青认为,“天人合一”的核心内涵,就是提醒人们记住自己是天的一部分,要像天一样奉献自己、造福世界、造福天地万物。
诸葛长青研究认为,天和人是一体的。顺应天道,则富贵吉祥;违背天道,则遭受惩罚。
对于这其中道理,从两个词中可以看到答案:奉天承运、替天行道。
一、缘起
我们要感恩人类始祖伏羲、女娲。
伏羲女娲帮助我们开创了中华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文化财富。“天人合一”思想就起源于中华人类始祖伏羲,他研究的五行八卦,也是对宇宙天地万物的模拟。
《易经.系辞下传》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八卦(乾卦、兑卦、离卦、震卦、巽卦、坎卦、艮卦、坤卦)的每一卦体都由三个线段所组成,每个线段有一个象征意义:上象征天,下象征地,中间象征人,称之为“天地人三才”。这是“天人合一”最早的说法。
“天人合一”观与“知行合一”说,乃是传统儒学极为重要的哲学思想命题。与现象界形形色色分殊的事物对应,所谓“合一”之“一”,乃是指有着巨大统一性的“本体”;“本体”与“现象”不即不离的关系,实即“一”与“多”互摄互涵的关系,可用“一本万殊”或“理一分殊”来加以概括。
超越的天道可以下贯于现实的人生,宇宙论与心性论亦可互释互诠,因而人必须敬德修业,才能尽“人”以合“天”,遂不能不有“知行合一”说的提出,以圆成与“天”一体通贯的生命本体的完整统一。
“天”既可指形上超越的本体,也可指形下具象的自然。人能“参赞化育”即意味着“人”与“天”可以合为一个共同的生命创造体。只有以“知”与“行”的完整统一为前提,才能激活“心”与“天”一根而发的活泼创造生机。
“天人合一”观一旦转化为人的道德实践活动,必然就能打通形上与形下两重世界,强化人的绝对主体精神,突出“知行合一”学说的实践向度,唤起天道下贯于人生所彰显出来的强烈神圣感与使命感,活化为人伦道德与生态伦理双重责任的自觉肩负。
这既是人生“下学上达”服从内在道德律令显现出来的神圣与庄重,也是“天命”与“人生”打成一片不可推御的使命和责任。
儒家“天人合一”是指把宇宙人生或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看做相互联系、和谐、平衡的有序运动的一种思维模式。儒家以“内圣外王”为人格理想,而“内圣外王”的极至则是“天人合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天人合一”代表了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最高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和境界,成为历代儒家的思想模式。
传统儒学以“究天人之际”为最大学问,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不仅关涉人与白然的关系问题,而且把天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思考,把宇宙本体与社会人事及人生价值密切相联。
“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天指天空,也指天道,还指自然大道,道家道教所说的天,多指自然、天道。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
本体的根源的完整或大全式的“合一”,与现象的存在的具体或个别的“分殊”,二者之间不仅不矛盾对立,反而高度地和谐统一。无所不包的“道”固然是“一”,但其起用展开却可以有动静,有动静即有阴阳,有阴阳即有万物,当然就能化现为与“一”密契一体的“多”,亦即“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周易·说卦》)。
“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11]而“一阴谓之道可乎?一阳谓之可道乎?故必合一阴一阳,而后谓之道也”[12]。无论“天道”、“人道”、“地道”,都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本质上仍只是一个“道”。
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诸葛长青研究发现,儒家注重“天人合一”。
儒家对“天人合一”哲学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
钱穆((1895-1990)先生一生最后的罢笔《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献》一文,便认为“天人合一”观乃是中国文化思想最后之归宿,与西方总是把“天”与“人”区隔分开来讲不同,中国人更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
1.什么是“天”?儒学认为,“天”就是神奇的自然界。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
2.孔子作《春秋》,上揆天之道,下质诸人性。相传他作的《易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世界是“人与天地参”。“三(参,即叁)”表示天、地、人,以及三者有机统一和谐发展。
3.荀子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莫知其所以成,夫是之谓天。”(《天论》)也就是说,“天”是创造了人和万物的自然界,是四时运行、万物生长的自然界。
4.《易经.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也就是说,天之道是“始万物”;地之道是“生万物”;人之道是“成万物”。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生成”与“实现”是统一的,这就是“天人合一”。
5.孟子以“诚”这一概念阐述天人关系,他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是天的根本属性,“思诚”即求诚(认识诚)以合乎诚的境界是人之道,因而他以“诚”作为“天人合一”的理论指向。孔子之孙子思作《中庸》,他把“诚”视为天的本性,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本:“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他要求人以“诚”这一道德修养达到天人合一境界。
6.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与人“合而为一”。他说:“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他又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春秋繁露·立元神》)
7.宋代张载正式提出“天人合一”命题。他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人和万物是天地所生。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构成人与万物的形体;统帅气的变化的本性,也就是万物的本性;人民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是我的伙伴朋友。人只是天地中一物,从“天”的本性,儒者明白,人与自然是统一整体。他说:“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正蒙·乾称》)
8.宋儒程朱学派,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他们以“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天只以生为道”,天理即“生”,“生”是宇宙的本体,在生生不息的天道中,阴阳二气化生,产生天地万物和人。“人与天地一物也”,故“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发展了“天人合一”哲学。例如,朱熹把宇宙本体解释为“生”,即生命精神和生长之道。他说:“盖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情之未发而此体已具,情之已发而其用不穷。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仁说》)也就是说,天地之“心”要使万物生长化育,它赋予每一件事物以生的本质,从而生生不息。这个统一的生命就谓之为仁。它是天地之心,众善之源,百行之本,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生”。
9.
明代的王阳明论证说:“风、雨、露、雷、日、月、星、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他的学生问:人与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何谓之同体?”他说:“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它间隔得。”他又说:“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为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者也,见瓦石之毁而必有顾惜之心,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大学问》)
虽然古代哲学家对“天人合一”有不同的解说,如“天人相通”、“天人相类”、“天人相调”、“天人感应”等等,形成不同的学派,至今有激烈的争论;但是“天人合一”表示人与自然和谐,这是基本的,它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
值得指出的是,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除了“天人一体”,还有“天人相分”,两者是相辅相成,而目标是“天人和谐”。例如,荀子明确地提出“明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达到天人和谐,即天地人“相参”。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天)合乎规律地运动,天地人各得其所,“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天论》)在这里“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是统一的。这是与现代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相一致的。
(本文参考选自1.《中国哲学史》余谋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2.张新民原载《天府新论》)
(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诸葛长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圣贤 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 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国学传统文化研究
诸葛长青: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中国梦】
学习圣贤,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葛长青,祝你成功!
(诸葛长青邮箱: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简介:诸葛长青,中国国学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者,愿与天下志同道合者一起“学习圣贤、弘扬善德、振兴中华、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