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讲《道德经》:上善若水,学会水的人生艺术!【图】
老子《道德经》名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诸葛长青

南怀瑾讲老子《道德经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的人生艺术。为了引申发挥道家的似私而实无私的妙用,进而刻画出如何才合于“后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自存”的作用,因此便引出一段水之美的人生哲学。
在这节的开场,首先提出“上善若水”为提纲。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 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例 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掉,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 做。但是,它却永远还不要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俗话说:“人往高处爬, 水向低处流。”它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 容一切。所以老子 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 因此,古人又有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副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 指标:“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但在《老子》这一节的文言里,要注意它“几于道”的几字,并非说若水的德 性,便合于道了。他只是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修为而 已。
佛说水性至洁,从表面看,虽能藏垢纳污,其 实它的本质,水净沙明,晶莹透剔,毕竟是至净至刚,而不为外物所污染。
孔子观水,却以它“逝者如斯夫”的前进,来说明虽是不断地过去,却具有永恒的“不舍 昼夜”的勇迈古今的精神。
我们若从儒、佛、道三家的圣哲来看水的赞语,也正好 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 自知、自处。
但在《老子 》本章讲修水观的水道,除了特别提出它与物无争,谦下自处之外, 又一再强调地说: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作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
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
行为修到同 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
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言善信’;
立身处世作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
担当作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
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 状况而安详澄止,“动善时”;
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 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本文选自南怀瑾先生《老子他说》)
(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诸葛长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圣贤 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 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国学传统文化研究
诸葛长青: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中国梦】
学习圣贤,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葛长青,祝你成功!
(诸葛长青邮箱: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简介:诸葛长青,中国国学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者,愿与天下志同道合者一起“学习圣贤、弘扬善德、振兴中华、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