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文化:中国古代的放生文化
放生文化,源远流长。持续放生,有求必应。
----- 诸葛长青
在佛教传人中国之前,汉人已有放生的习俗。《列子·说符篇》记载赵国邯郸城民众在正月初一贡献斑鸠给赵简子,赵简子每每都会厚赏民众后,将斑鸠放生,以显示诸侯有好生之德。西汉时期在正月初一有放生鸟的习俗,传说这是因为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躲避项羽的追捕而藏到一个井中,藏好后有几只鸟飞到井边栖息。追兵看到井边有鸟就不怀疑刘邦藏在里面。刘邦躲过此难,就规定每年的正月初一放生鸟类,以示不忘救命之恩。
佛教传人中国后,佛教的放生活动与汉族原有的放生习俗混合在一起。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使放生更加流行。大乘佛教将一切法都看作是佛性的显现,万法皆有佛性。佛经《大乘人楞伽经,断食肉晶》中是这样说的:“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不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大慧,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同于己身,念肉皆从有命中来,云何而食……在生处观诸众生皆是亲属,乃至慈念如一子想,是故不应食一切肉。”这段经文强调人类只是众生中的一部分,与其他所有生物都是平等的。《梵网经》卷下“第十四放火焚烧戒”,禁止“放大火烧山林旷野”,特别指出在四月至九月禁止烧山,因为这正是虫蛇鼠蚁等生灵繁殖的时期,若放火烧山,会杀死无数小生灵。《梵网经》卷下“第二十不行放生戒”提出,不仅自己要“行放生业”,而且要叫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牲畜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佛教寺院和僧人在放生和护生方面做出了表率。隋代天台宗创始人智颖曾经在江浙一带向沿海的渔民宣传放生思想,当时许多渔民受他的影响,舍扈梁63座为放生池,对这一带的民俗影响很大。隋代高僧普安“居处虽隐,每行慈救。年常二社,血祀者多,周行救赎,劝修法义,不杀生邑,其数不少。尝与龛侧村社,缚猪三头,将加烹宰,安闻往赎。社人恐不得杀,增价索钱十千。安曰:‘贫僧见有三千,已加本价十倍,可以相与。’众各不同,更相忿竞……安即引刀自割髀肉曰:‘此彼俱肉尔,猪食粪秽,尔尚啖之,况人食米,理至贵也。’社人闻见,一时同放”。(《法苑珠林》卷28)武周时期,监察御史王守贞出家为僧后,在长安西市开凿了一个池塘,“支分永安渠水注之,以为放生之所”。(《宋高僧传》卷26)
隋唐时期,素食制度在全国普遍流行。素食是落实不杀生戒的有力保证。素食的根本目的是在生活中培养人的慈悲佛性,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素食对于保护动物的多样性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佛教的内律规定,在万物生长迅速的三个月里佛教徒要结夏安居。这三个月里佛教徒要居寺修行,避免外出,以免伤害生灵。中国佛教徒的安居时间一般是从农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出土的敦煌文书表明,在唐五代时期的敦煌,结夏安居制度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这对护生非常有利。
在佛教的影响下,放生和护生的观念逐渐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一些信佛的封建帝王大力提倡放生和护生。《魏书·释老志》曾记载:北魏延兴年间,退位的魏显祖拓跋弘在猎鹰的过程当中,擒获了一只鸳鸯,它的伴侣虽未被擒,却绕着它悲鸣不合离去。拓跋弘就下令将那只鸳鸯放生。(明成满 中国民族宗教网)
祝福天下有缘者有求必应、天官赐福、事业腾飞、财源广进!
(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诸葛长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圣贤 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 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国学传统文化研究
诸葛长青: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中国梦】
学习圣贤,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葛长青,祝你成功!
(诸葛长青邮箱: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简介:诸葛长青,中国国学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者,愿与天下志同道合者一起“学习圣贤、弘扬善德、振兴中华、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