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九星:发现5000年前祭祀“北斗九星”遗迹

北斗九星:发现5000年前祭祀“北斗九星”遗迹
诸葛长青
北斗七星,天界影响人间的神秘力量。
……诸葛长青
中华文明,神秘莫测。
中华民族,宇宙玄机。
历史大潮,浩浩荡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诸葛长青研究发现,中华民族学习掌握宇宙规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推动中华民族行走在持续发展轨道中。
北斗七星,与中华民族发展密切相关。
青台遗址是近年发现的一处仰韶文化时期大型环壕聚落,已发现有三重环壕,总面积约31万平方米。
遗址内发现了由九个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图案,斗柄向北,九星罐东部有黄土圜丘,周边分布有同时期瓮棺以及不同时期的墓葬、臼类遗存及祭祀坑等相关遗迹。
后经过国内权威科研单位30多位天文学家、天文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论证,确认郑州青台遗址“北斗九星”为5000多年前天文遗迹。
“北斗九星”与周围祭祀遗迹构成的整体,与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斗建”和“冬至祭天”相符,对研究中国早期天文学和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诸葛长青认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祭祀天地,实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青台遗址位于河南郑州荥阳市广武乡青台村东,临近唐岗水库,遗址突出地面形成高地,面积10余万平方米。
于1922年被发现,1981、1982年发掘面积2700平方米。
清理出房基30余座、陶窑7座、灰坑200余座、成年人墓葬180余座、儿童瓮棺500余座,同时出土了一大批相当珍贵的文化遗物。
国家文物局1981年发掘出土的二、三期木炭标本测定结果表明,二期文化遗址存在的年代距今5300多年,三期距今5100多年。
从文化类型看,青台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期一直延续到晚期的文化遗存,它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带有郑州地区特点的文化遗存。
它的一期约相当于或稍早于庙底沟早期,二期约与秦王寨类型早期相近,三期则与秦王寨类型晚期相同。
青台遗址在史前遗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研究仰韶文化不可缺少的资料。
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七星组成的。
古代汉族人民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瑶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从斗身上端开始,到斗柄的末尾,古时汉族天文学家分别把它们称作: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
从“天璇”通过“天枢”向外延伸一条直线,大约延长5倍多些,就可见到一颗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这就是北极星。
古籍记载斗建纪历天文数据星座方位其它相关。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又作瑶光)七颗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
北斗七星是属于紫微垣的一个星官。
《晋书·天文志》记载,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衡为音,开阳为律,摇光为星。在七颗星中,“玉衡”最亮,亮度几乎接近一等星。
“天权”最暗,是一颗三等星。其它五颗都是二等星。
在“开阳”附近有一颗很小的伴星,叫“开阳辅”或“开阳增一”。
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会出现于北半球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
古籍《鹖冠子》记载: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季节交替与“黄赤交角”有着密切的关系,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它影响着与其紧密联系的自然地理现象。
古人们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就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古语有云,“夜看北斗知北南”。
《甘石星经》:“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亦为帝车。”皇帝坐着北斗七星视察四方,定四时,分寒暑。
《鹖冠子·环流篇》说得最为明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天象列星图》:“北斗七星,近紫薇宫南,在太微北。是谓帝车,以主号令,运乎中央,而临制四方,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北斗。”
又《史记·天官书》中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记,皆系于斗。”
作品中指出北斗是定方向、定季节、定时辰的标尺。
历史上的“北斗九星”记载
北斗九星,由北斗七星和辅弼二星构成,其来源是早期先民对星辰的自然崇拜。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和道教文化中,分别对应天枢(贪狼)、天璇(巨门)、天玑(禄存)、天权(文曲)、玉衡(廉贞)、开阳(武曲)、摇光(破军)等七星和左辅(洞明)、右弼(隐元)两颗隐星。
北斗在上古可能为九颗星,位置、形状与现在不同。
后世由于岁差或观察的原因,有两星或隐,故有“七显二隐”之说;在先秦的文献中,保留有北斗九星的说法,后世则多言北斗七星。
《史记·天官书》与《汉书·天文志》载:
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昏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也。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辅星明近,辅臣亲强;斥小,疏弱。
所谓的“斗”,指的是北斗七星。此七星连起来的形状似一把勺子,一般都把“勺斗”部分视为北斗七星的起始端,把“勺柄”视为尾端,同时“勺斗”又被称为“魁”,“勺柄”被称为“杓”。

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七星组成的。
[1]古代汉族人民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
[2]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
玉衡、开阳、瑶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从斗身上端开始,到斗柄的末尾,按顺序依次命名为α、β、γ、δ、ε、ζ、η,古时汉族天文学家分别把它们称作: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
从“天璇”通过“天枢”向外延伸一条直线,大约延长5倍多些,就可见到一颗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这就是北极星。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又作瑶光)七颗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北斗七星是属于紫微垣的一个星官。
《晋书·天文志》记载,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衡为音,开阳为律,摇光为星。在七颗星中,“玉衡”最亮,亮度几乎接近一等星。“天权”最暗,是一颗三等星。其它五颗都是二等星。在“开阳”附近有一颗很小的伴星,叫“开阳辅”或“开阳增一”。
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会出现于北半球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
古籍《鹖冠子》记载: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季节交替与“黄赤交角”有着密切的关系,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它影响着与其紧密联系的自然地理现象。
古人们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就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古语有云,“夜看北斗知北南”。青阳帝君
【诸葛长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圣贤 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 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国学传统文化研究
诸葛长青: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中国梦】
学习圣贤 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 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国学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博士,立志“学习圣贤、弘扬善德,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
zhuge8031@163.com
(本文是诸葛长青原创,文章图片,选自网络。欢迎转发,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