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明灯国学院

首页 -->兵家文化

 《孙子兵法》论将帅素质


   日期:2023-02-06 09:47:09     阅读:25   

《孙子兵法》论将帅素质


    《孙子兵法》是世界的“兵学圣典”,“将”是其重要的主题。将帅是军队的组织者的指挥者,将帅素质的好坏,对军队战斗力的强弱至关重要。孙子赋予将帅以极高的地位和作用,在其仅有6000余字的兵法中,“将”字就出现了40多次。孙子在《计篇》中开宗明义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怎么“察”呢?他指出,要“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并认为:“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他在“七计”中提出“将孰有能?”在《谋攻篇》中指出:“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既然将的地位如此重要,作用如此重大,那么,应该选什么样的人为将呢?孙子认为应该选“有能”的将帅和“知兵之将”。“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有能”和“知兵”的将帅,就应具备“智、信、仁、勇、严”和“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地形篇》)的品格。通观《孙子兵法》十三篇,孙子对将帅素质的论述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 渊博的知识,以智用谋
   孙子认为“知兵之将”,应以“知”为基础。“知”的内容十分广泛,凡与战争有关的一切方面,都在“知”的范围内。“五事”、“七计”、“知天”、“知地”、“知彼”、“知己”都是“知”的范畴。将帅只有充分掌握,达到“尽知”、“先知”,才能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智。所谓“智”,即知识和才能,就是足智多谋,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定出胜敌的妙计。由此达到“全胜”。
   孙子在《谋攻篇》中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他把常人所希望的“百战百胜”视为“非善之善者也”,而把着眼点置于“非攻”、“非战”,追求“兵不顿而利可全”,这就是他主张的谋攻之法。谋攻体现了孙子以“全”争胜的原则。求“全”是孙子谋攻的核心,《谋攻篇》强调:“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从孙子谋攻的排列顺序来看,正好体现了以“全”争胜的原则,即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利益。“伐谋”,付出的代价最小;“伐交”,付出的代价较小;“伐兵”,难免有牺牲;“攻城”,则最难,付出的代价最大。而要在谋攻中取胜,必须知道五点,“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街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谋攻篇》)。这五点聚集了敌我双方的信息要领,将帅可据此预测趋势,以制定出相应的克敌制胜的决策。
   二 高超的指挥艺术和进取精神
   战争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和天候条件下进行的,如何利用天时地利,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以赢得战争的胜利,已成为将帅筹划指导战争的重要内容。孙子认为:“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并指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阝厄远近,上将之道也”(《地形篇》)。这是将帅必须掌握的重要方法。将帅还应建立“必杂于利害”的思维方法,他说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作战篇》)。害与利是对立统一的,是相互联系的,孙子在《九变篇》中指出:“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认为只有具备“杂于利害”的思维方式,看到“利”的方面才能有信心,看到“害”的方面,才能防“害”、避“害”,而收其“利”。
   孙子认为,掌握战争规律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战争指挥者必备的素质。因此,孙子主张“择人而任势”。“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计篇》)。“势”不是固有的,它是靠指挥者高深的战略战役素养,稳操胜算的指挥艺术,极为丰富的战斗经验,以及在战略战役上深思熟虑,才能造成的。他在《势篇》中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只有“任势”,才能获得战争的主动权。他比喻道:“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弓廣弩,节如发机”(《势篇》)。这一连串的比喻,把生机勃勃的进取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在于将帅对战争条件优劣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孙子认为:“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形篇》)。就是说,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首先要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然后等待寻求战胜敌人的机会。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在于自己去创造,可以战胜敌人则在敌人有可乘之隙。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而不能使敌人必定被我所胜。
   三 掌握治军之道,善于用兵
   孙子认为,善于治军的将由必须具备信、仁、严三种素质。信,指诚信待人,言必信,行必果;仁,指仁者爱仁,即对部下要仁慈;严,即严肃、严格,指严格管理军队。在这三种素质中,信尤其重要。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任何组织、国家、军队或任何团体,如果其成果之间没有共信,那么这个组织也就很难维持其存在。所以,信对将帅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条件。若将帅本身言而无信,则又如何能建立共信,维持军队的凝聚力?[1](P.244)孙子的治军之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按照法治原则从严治军。以法治军,这是治军的根本原则。孙子将“法”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把“法令孰行”作为“七计”中的一计。军中无戏言,主将号令三军,令出既行,令禁则止,行动犹如一人,靠的就是法规和制度的约束。所以孙子在《势篇》中说:“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能独进,怯者不能独退,此用众之法也”(《军争篇》)。另一方面在从严治军的同时,又要恩威并用,刚柔并济。孙子认为:“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则众相得也。”(《行军篇》)。“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地形篇》)。孙子强调将帅对士兵要满怀爱心,通过广施恩惠,树立威信,使士兵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听从指挥。爱与严是相互依存的,只严不爱,则变得冷酷无情,使人敬而远之,严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只爱不严,则会变成无原则的溺爱,最终使军队失去战斗力。只有平时严格管教,才能使士兵训练有素,在战场上才能听从命令,服从指挥,按法规、条令行动。平时士兵的训练和养成,有赖于将帅日常与士兵的接触、了解、磨合,达到情感交融、心灵相通、相互信任的地步,这就是孙子所说的“与众相得”。
   孙子认为,将帅除了掌握治军之道外,还应善于用兵。用兵之道,在于通“九变”。对于战争的一切事物,将帅都应该通晓其变化规律。孙子非常重视“变”的问题,他在《九地篇》中指出:“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九变篇》)。“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这样才能“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九地篇》)。
   四 高尚的品格,良好的心理
   孙子认为将帅必须具备“国宝”的品格,才能料敌制胜。国宝者,能正确对待君命,即“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地形篇》)。正如张预所说:“与其从令而败事,不若违制而成功”。[1](P.176)国宝者,能正确对待个人名利,“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地形篇》)。这就是说,要以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进退。正如杜牧说的,作为将帅,应该“进不求战胜之名,退不避违命之罪。” [1](P.177)
   “将军可夺心”,孙子所说的“心”,就是指人的思想、意志、品德、情感、决心等等。张预认为:“心者,将之所主也。” [1](P.121)因此,孙子认为将帅除了应具备“智、信、仁、勇、严”五方面的素质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是:要重战、慎战。要“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火攻篇》);要做好作战的心理准备。即“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变篇》);要有良好的情绪和稳定的心态。孙子说:“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要不苛求于部下,“善战者”要“不责于人”(《势篇》)。
   孙子告诫将帅要充分认识五种致命的心理状态,即“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九变篇》)。将帅在战场上,或抱必死之心,或贪生怕死,或急躁易怒,或过分爱惜名声,或溺爱民众而不顾全大局,这五种心态都极易被敌人利用,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孙子要求将帅要控制和调整好自己的心理和情绪,以避免导致失败。“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九变篇》)。
   孙子对将帅素质的论述,是《孙子兵法》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当今仍有借鉴意义。今天,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需要一大批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干部队伍,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是当前领导干部应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说,“干部素质是国家首要的软实力”,“他们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爱国主义精神、公共政策制定水平和服务意识等,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2]干部队伍素质高,乃国之大幸;干部队伍素质低,国家难以强盛,人民难以康宁。

(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诸葛长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圣贤  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  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国学传统文化研究

诸葛长青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中国梦】

学习圣贤,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fadbb990f16ac9213d6227372f6f2a0.jpg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葛长青,祝你成功!

 

(诸葛长青邮箱:zhuge8031@163.com)

 

诸葛长青简介:诸葛长青,中国国学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者,愿与天下志同道合者一起“学习圣贤、弘扬善德、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  **  **  推荐文章  ** **  **

*放生感应:放生的好处不可思议!

*印经书的好处:印经书者有七大福报

*放生问答:自己放生和别人代放生一样吗?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你呢?

*命运秘密:心好命也好, 富贵直到老!

*成功励志格言: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周易八卦:中国周易八卦文化智慧

    **  **  **  最新文章  ** **  **

*《易经》提醒:为什么要重视礼仪?

*素食好处:如何吃素食?素食是什么等?

*诸葛长青:吴承恩写《西游记》劝人行善

*放生鱼类:养殖的鱼能放生吗?

*诸葛长青:《易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国学研究:孝敬父母是立身之本

*修行精进:谦虚好问才能学到知识

    **  **  **  随机文章  ** **  **

*放生现场图片:放生鱼类现场照片

*中国传统文化:敬天地祖先父母长辈

*《西游记》禅诗:佛即心兮心即佛

*电影营销:冯小刚电影 《非诚勿扰》中的广告不计其数

*问:施食遇到小动物、鸟类昆虫等怎么办?

*诸葛长青:国学“威仪三千、教化天下”

*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上一篇:小本投资者必知的“孙子兵法”
     下一篇:解读《诸葛亮兵法.将苑》 出师第十二


诸葛长青中国梦:学习圣贤,弘扬善德,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邮箱:zhuge8031@163.com

Copyright©2022-2025 诸葛长青-国学12345-圣贤明灯国学院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7860号